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启示谷耀董永健香港自1991年引入Internet以来,其发展速度和势头居于亚洲前列。目前香港Internet用户约有50万户,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发展到90余家,拥有自己网址的公司已超过500家,香港的12所大学、50多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20多家新闻媒体已经上网,仅香港政府就拥有57个网址,成为香港Internet的最大用户。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Internet的这种指数级增长速度,导致IP资源相对紧张,港内信息交换相对缓慢拥挤。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地区性发展Internet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探讨香港互联网络交换中心HKIX(HongKongInterneteXchange)有关技术及对我们发展Internet启示。1.HKIX的背景与发展1995年起香港Internet发展尤为迅猛,特别是商业性ISP(包括IAP和ICP)的发展更引人注目,到1995年底已经达40多家,其中很多具有自己的国际出入口(多数连接到美国)。商业性ISP竞争激烈,排名前四家ISP为电讯IMS、星光国际、香港Supernet和亚洲热线(AsiaOnline),其市场占有率超过70%。象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香港本地ISP之间的信息交换须通过各自的国际出入口绕道境外才能完成,不仅使得网络通信费用昂贵,同时由于出入口信通容量有限,使得通信拥挤,传输速度下降,导致网络运行效率相对较低。为了竞争的需要,各商业ISP迫切要求提高传输速度,降低通信费用,改变各ISP之间在香港本地互不通气的现状。实现ISP互通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主要由于ISP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很难坐下来讨论互通问题。作为香港首家接入Internet的香港中文大学(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简称CUHK),首先敏感地认识到为香港Internet发展再次做出贡献的时机业已成熟。CUHK于1991年9月建立起香港第一条速率为64kbps的Internet链路,1992年起这条链路由香港教育科研网HARNET共享。1994年9月,商业性ISPHKIGS(HongKongInternetGateway&Services)与CUHK之间率先建立了本地T1电路(1.5Mbps)的连接,使得两个网络上的用户可以经由此捷径快速地相互访问。基于与HKIGS互连的经验,CUHK的电脑服务中心/资讯科技服务处(ComputerServicesCentre/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Unit)提出了建设香港互联网络交换中心HKIX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HKIX框架结构示意图与此同时,CUHK与具有国际出口的各ISP开始协商建设HKIX的事宜。多数ISP都意识到HKIX构想的重要作用并赞同CUHK实施交换中心的建设,随即纷纷着手申请租用与CUHK连接的数据通信专线。1995年4月,LinkAgeOnline和GlobalLink两家ISP成为首批HKIX的成员。稍后,先前已与CUHK互连的HKIGS也转到HKIX。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HKIX便发展到26家,其中不乏有AT&T、Sprint、IBM等国际著名公司的全球或区域性ISP参加。据网上最新信息显示,截止到1997年12月,加入HKIX的ISP已达41家。HKIX取得成功并受到几乎所有ISP的一致欢迎。其主要原因是,该系统的运作方CUHK为“中立方”,它并不参与ISP的竞争,且免费提供香港本地信息交换服务,加上连接HKIX配置简单,投资低廉,各ISP取得的效益十分明显。此外,CUHK在Internet技术上成熟,在香港首屈一指,理所当然地赢得各方的信任。2.HKIX的技术特点HKIX是在OSI的第二层进行交换的互联网络交换枢纽,主要为香港地区内部的Internet通信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路由服务。2.1LAN交换技术最初HKIX只有一个共享式以太网段,每个参加者要将一台路由器放置于HKIX。路由器的LAN端口连接到HKIX的共享式以太网中,路由器的同步串行端口经各ISP自己租用的数据专线(传输速率不低于512Kbps)与各ISP自己的路由器相连。到1995年12月,HKIX的成员已超过10家,为克服共享式以太网固有的因网络冲突拥挤而产生的效率不高、带宽不足的弊端,于是HKIX将共享式以太网升级为交换式以太网,采用了CISCO公司的KalpanaEtherSwitchPRO16快速以太网交换机。该交换机可支持10/100Mbps(10Base-T和100Base-TX)的数据交换,从而大大提高了交换中心的交换能力。与此相适应,加入HKIX的ISP的数据专线传输速率也要求不低于T1(1.5Mbps)。其后,随着各ISP的连接速率提高到T1、E1(2Mbps)或双T1,个别提高到T3(45Mbps),加之ATM交换技术也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