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众说纷纭搁置争议务实推进《计算机世界》周报总编辑刘九如:最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电子政务”这一市场。有很多新的产品、技术、方案推出。但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概念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在与各级领导、各部委信息中心和著名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重视信息化的背景下就电子政务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非常必要。大家平常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进行着这方面思考、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范围的交流能够博采众长、互相有所帮助。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计算机世界》把大家的新观念、新思想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最不统一:概念劳动部信息处处长刘厘平:电子政务具体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业务的管理,二是政府机关如何通过信息系统的获得来完成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厅副处长任锦华:电子是指计算机和网络,政务就是政治事物的简称,应该属于国家的管理行为。分成两部分来实施,一部分是中央机关,另一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他们的信息分两块,一部分是政务信息,即各级机关承担的主体业务信息、政府职责;另一部分就是辅助信息,如后勤人事管理等等。主体业务信息在80年代是用计算机单机处理,90年代改用网络处理。政务信息由纸质文件发展到电子文件,由单机版的文件发展到网络版电子文件,由单机存储发展到网络共享,这就是我理解的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网络文件的一小部分经过一定的处理可以在政府的网站上对外开放,这就是目前电子政务的内容。将1999年定为电子政务年根本就是炒作,几年以后也许可能实现电子政府。1999年只是花钱买了大批的设备,赞助了IT厂商,并且设备以每年25%的速度折旧,过了几年就没有用了。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务实。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顾柄中博士:我们所理解的电子政务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资源评价系统。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有业务。2.政府行政主流层的信息化。是把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能、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信息化。比如已经基本实现的地震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比如任何一块矿产资源的开发、土地的规划使用,包括城市中小区的建设,都必须到资源管理系统来登记。3.内部管理事物信息化。要保证职能的实施,包括人事、财务等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4.统计和决策支持系统。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5.信息发布体系。包括公益性的事业,政府希望公之于众的事情,比如相关政策、法规等等。中国电子政务研究室主任李磊:电子政务这个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不是很清晰,我们通过吸收国外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对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理论框架,我们认为这个框架不但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这将在最近一期《计算机世界》报上发表。国家工商局经济信息中心房贺祥:电子政务主要解决:以部门信息化为基础,在安全保密条件下,使部分政府工作在互联网上实现。主要包括:在网上及时披露有关政务信息,使百姓了解政府工作;政府机关通过网络和百姓沟通,及时倾听群众呼声、意见和建议,便于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通过互联网,完成政府部分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登记注册、年检、商标注册等等,可以实时在网上实现;通过互联网,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联合执法,互通信息,如工商部门和税务、海关等部门。HP咨询事业部技术顾问吴今朝:电子政务,并不是传统政府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我们转换政府职能,改善管理模式。极力反对:炒作顾柄中:电子政务系统不能仅仅从学术角度考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炒概念没有什么意义。电子政务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网络基础,一个是信息基础。网络基础要构建4级系统,从中央通过DDN直接连到省、市,再到县,连成4级管理系统。大量的行政信息构成应用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我们所说的电子政务。任锦华:电子政务要务实,开展电子政务从哪方面入手,关键是电子政务的定位问题。其核心应该是数据和关系、管理和服务的问题。第一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