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4页共8页新时期我国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与支持政策选择马晓河(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博士。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创业投资和高科技杂志总编,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去年6月受时任总理的朱钅容基同志邀请参加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今年6月又受温家宝总理邀请参加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研究成果有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城乡经济关系、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在20多年的经济研究中,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或合著有:《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合著)、《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合著)、《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专著)。加入WTO以后,在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过程中,面对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一些影响,我国需要重新选择新的农业政策思路和措施。一、新的农业政策思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用对外开放的视角解决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过去,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我国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是通过“立足国内生产、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式实现的。现在,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按照WTO规则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国内农产品也以此规则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在原有的农产品供求格局被打破之后,维护以往那种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传统政策思路必须改变,以对外开放的视角,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去解决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解决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既要有动态平衡的观念,也要有区域平衡的思想。从短期(WTO过渡期)看,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政策思路是,将大宗农产品进口配额因素考虑在内,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作为重要变量,在粮食自给率保持95%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适当压缩国内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量,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规模。从中长期(WTO过渡期完成以后)看,我国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政策思路是,用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上置换农业资源,逐步降低粮棉油糖等农产品的自给率,使粮食的自给率降到90%,棉油糖等农产品自给率可以更低,从国际市场适当增加这些农产品的进口量;同时,为扩大出口和国内市场消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和畜禽、水产品等,并不断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从区域平衡角度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资源禀赋不第85页共8页第84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5页共8页同,产业化基础有强有弱,农业生产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还应在区域上进行政策定位。第一,从东、中、西三大地区看,今后东部地区和城市郊区应逐步压缩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农产品生产,例如有步骤地减少粮棉油糖等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增加蔬菜、花卉和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的生产面积;中西部地区要围绕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积极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例如粮、棉、油、糖、烟和水果等产品,并围绕这些产品开展产业化经营,努力发展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殖。第二,从粮食供求平衡上看,应推行南进北出的战略方针,南方销区可利用WTO配额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和饲料等产品,北方可利用市场区位优势向日、韩、俄等国出口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第三,从棉花供求平衡上看,应推行西出东进的战略方针,即新疆出口棉花,东部地区适当进口棉花。第四,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角度看,东北应适度压缩既耗土地又耗水资源的稻谷生产,归还和扩大湿地面积;南方要退耕还湖,扩大湖地面积;西部要继续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适度扩大林地和草地面积。此外,按照区域比较优势,今后我国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和发展10大农产品产业带,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