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和都市报的区别摘要。本文以《长江日报》与《楚天都市报》时评版文章的比较分析为个案,通过对两报20XX年8月15日~20XX年9月30日时评文章的数据统计,从评论主体、评论深浅程度、视角选择和舆论监督指向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党报与都市报时评版的特点,以期对两类报纸的时评版建构有所启发。关键词:时评;评论主体;视角;舆论监督指向中图分类号:g2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XX)06-0050-02《长江日报》隶属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共XX市委机关报,以“影响有影响的人”为办报宗旨。《楚天都市报》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省级都市报,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为办报宗旨。两报不同的办报宗旨体现了不同的报纸定位,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中的权威声音既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同时又要引导舆论,影响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帮助政府更好发挥其职能。都市报则秉承百姓情怀,定位于普通市民,反映市民的心声担负起责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两类报纸不同的定位决定了报纸不同的建构方式,本文的落脚点在时评文章。时评彰显报纸个性,触底社会脉穴,是报纸得以“立言”的根本。本文以党报和都市报对于时评版不同的建构方式为探讨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比较两报时评的特点。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考虑到每月的法定假日或重大事件发生的特殊日期会影响报纸整体策划中的变动,本文特将样本选取的范围扩大至20XX年8月份的后半月,其中《长江日报》共173篇,集中在《长江评论》一版;《楚天都市报》共164篇,集中在《楚天时评》一版。一、评论主体的相对单一与多元结合图1,《长江评论》的社评、看图说话均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加之专栏中的部分文章,可以约测《长江日报》的时评中有超过一半的时评是本报评论员的观点。这是党报时评的评论主体相对单一的体现。“单一”在这里并不含有贬义色彩。因为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发表意见的第1页共4页权威性评论,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宣传性的特点。党报本身就肩负着宣传与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报纸的言论阵地,这类时评的比重相对较大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党报的评论员文章是否名副其实地发挥了它的功用。与《长江日报》相比,《楚天都市报》的评论主体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从作者数量上来比较,《楚天都市报》时评作者人数大大超出了《长江日报》。8月15日~9月30日内,《长江日报》共173篇时评文章由54位作者撰写,平均每位作者撰写3.2篇。相比较而言,《楚天都市报》共164篇时评文章由93位作者撰写,平均每位作者撰写1.8篇。与党报重视自己的声音不同,都市报的时评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即所谓“百姓情怀”。这种多元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评论主体的多元必然会导致评论议题对象的多元,也就扩大了时评舆论监督的覆盖面,体现出责任媒体应尽的义务。二、评论程度的相对深入与浅显评论员文章是否发挥其作用是判断党报评论主体单一性是否值得质疑的标准。党报评论员时评应该发挥怎么样的功用。笔者认为主要为舆论监督功能和引导性功能,作为同级党委的喉舌,党报的舆论监督功能实际是一种自我监督,这种“自律”较之“他律”而言,除了“省身”之外,更要“醒身”,即在批判性思维之后,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去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为了验证《长江日报》评论员时评是否发挥了它的功效,笔者从时评文章性质和时评文章深入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笔者将时评文章语言性质分为批评型、引导型和褒扬型三类。根据笔者统计,在《长江日报》时评文章中批评型、引导型和褒扬型三类文章所占比例分别为39%、59%和2%,即批评型和引导型占文章总数的98%。对于时评文章深入程度的界定,笔者依据两个层次划分:1.时评文章是一种单纯的情绪宣泄还是伴有观点建议的提出,即时评文章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2.在论理的过程中,时评文章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是否联系了时代背景。笔者认为,运用上述逻辑思辨方式进行论第2页共4页述的时评属于深度时评,即对议题不是“一事一议”而是“一事多议”。笔者将符合“就事论理”且“一事多议”的时评归入“深度分析”时评的范畴,其余时评归入“浅层分析”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