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宁波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及计划、财政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发展回顾从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和建设“平安宁波”战略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积极应对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资源要素紧缺等严峻挑战,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1175.8亿元增加到2446.4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从22025元增加到38733元,年均增长9.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43.2亿元增加到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64.4亿元增加到2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7%和2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和5.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8.2:56.0:35.8调整到5.3:55.3:39.4,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成效,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稳定,高效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2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6个。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迈出扎实步伐,一大批高素质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427.7亿元增加到4721.4亿元,实现利税从163.3亿元增加到428.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和21.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0.8%提高到32.3%,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三产增加值从421.1亿元增加到964.1亿元,年均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89.3亿元增加到759.8亿元,年均增长11.8%。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资、财政、规划、国土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75.4亿美元增加到334.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51.7亿美元增加到222.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4.7%和33.9%,经济外向度比“九五”末提高56.5个百分点;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2.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1倍;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0.5亿美元,年均增长26.7%。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修编完成了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副中心城市、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134.7平方公里扩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展到22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45%提高到56%。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0.9%,完成75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改造和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2364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92.6亿元,城乡道路、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5个、24.1个和6.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城市人均公绿面积由7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