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现象越来越多,因处理方式不当而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恶性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安保处由于其特殊性,必须妥善处理群众上访。安全保卫人员处理群众上访,要增强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形象意识三个意识;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把握群众思想动向的能力、法律和政策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五项能力;要处理好鉴别上访群众、热情接待上访群众、交流沟通、汇报协调、督促落实五个环节;以及把握好带着感情做事与不感情用事、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避免退避推诿与避免越主代庖四个关系。对上访人员的异常心理分析依法信访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党和政府知民情、达民意、解民忧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执法为民、满意政法”活动中,参与处理了几起涉法上访案件,感触颇深。本文将对上访人员心理进行分析,对上访案件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以求更好妥善处理上访案件。一、异常心理表现形式目前,在上访人员中,有几种异常心理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异常心理引发的一些过激行为,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心理:1、“人越多越能形成压力”的心理。现在有少数人认为,上访人少了形不成声势和压力,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多方串联,想方设法聚集上访人员。有的上访人员不仅自己参加还把与问题无关的亲戚朋友也拉来上访,更有甚者,拿钱雇人上访。2、“官越大越能解决问题”的心理。有的上访人员一到机关单位,就指名道姓要一把手接待。他们有时直冲一把手办公室,挡也挡不住。在他们心目中,官越大越能解决问题要找就找一把手。同一问题,分别多次给省、市主要领导乃至中央首长写信的也并非少见。3、“闹得越凶越能达到目的”的心理。有少数上访人员错误地认为,现在的事,只有闹得越凶,才能解决问题。近年来在上访案件中,围堵机关大门和交通要道、打砸机关办公设施、谩骂接待人员等过激行为比以往明显增多。特别是每逢重大节日或国家、地方召开重要会议时,这些上访人员借机加大上访。如某一村民,为一桩并不复杂的事到市政府门前阻拦车辆和人员进出,甚至以喝药自杀相威胁。群众无不认为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二、异常心理形成原因分析上述异常心理的产生,表面看似乎纯属门前上访人员素质不高和不明事理引起的,责任全在他们身上,但细细分析,其深层原因无不与我们一些干部平时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失当和执法松弛有关,根子多半还是在干部这方面。1、信访工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是诱发上访者异常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些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往往不以为然。有些对一些应该办也能够办的事,采取拖、躲、压的办法;有的遇到问题,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致使群众往返奔波,求告无门,不得不越级上访。2、执法不严助长了上访者异常心理的产生。对少数明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触犯了《刑法》的信访行为,有的地方总是一味迁就,还有的顾虑重重,不敢坚持依法予以处理,无形中助长了上访的异常心理。3、作风不实加剧了上访者异常心理的形成。一些地方单位工作人员对信访反映的问题,不认真调查研究,动脑分析,而是盲目应付,草率答复,不彻底解决问题有的为了减少上访的人数和次数,一方面千方百计去“拦、赌、卡、截”上访人员,一方面在处理问题时为平息事态,对一些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也放弃原则,给予办理,甚至“拿钱买平安”满足上访人非法要求。三、解决上访人员异常心理的方法、措施要纠正上访人员的过激行为,必先矫正上访人员的异常心理。而矫正这些异常心理,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严格执法上入手,从根本上清除滋生上访者异常心理的“病灶”。1、要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工作,坚持从苗头抓起。对群众在初信初访中反映的问题,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了,能解决的必须动真的来实的;对一时难于解决的,要心平气和地把情况与群众说清楚,严防“一说就才吵,一说就崩,一批就跳”的现象发生。努力树立干部廉洁勤政、秉公办事的好形象。2、要严格执法,坚持依法处理信访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