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六章企业的目的(1)假相;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真相: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为社会做贡献.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2006年,参加首期“全球CEO课程”①(①2006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美国哈佛商学院、西班牙IESE商学院推出了“全球CEO课程”,首期学员包括郭广昌(复星集团)、郭为(神州数码)、董明珠(格力)等。)的中国学员在美国学习,郭广昌问魏思乐②(②魏思乐(DanielVa-sella)从1996年开始担任瑞士诺华制药集团CEO,从1999年开始担任董事长。):如何看待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郭广昌执掌的复星集团旗下的制药企业,跟魏思乐领导的诺华制药有直接竞争。魏思乐的回答——企业是需要盈利,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听起来有点跑题,但据说使在场的30多位中国企业家“陷入思考”。魏思乐的回答和在场的中国企业家的反应,让人想起了近60年前,在美国的另一个商业领袖的聚会。在1949年的一个研讨会上,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帕卡德说了类似的话,但是没有使在场的美国企业家们“陷入思考”。帕卡德“认为企业对自己的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广大社会的公益事业,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结果令我惊讶而且失望的是,居然大部分的人都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唯一的责任便是为股东牟取利润。”③(③《惠普方略》第163页。)在1960年,帕卡德依然执着不悔,在对员工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说出了企业的目的:我首先想探讨一家公司存在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会在一起?我想,很多人误以为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其实只是一家公司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果,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地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在探讨时,我们不可避免会得出一个结论:一群人结合到一起,以我们称之为公司的机构存在,是为了能够合力完成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名词听来平凡,却是根本因素。……你随处(整个企业界)都可以看到有人只对金钱有兴趣,对其他一切事情却没有兴趣。但是,根本动力大部分来自能在其他方面做出成就的意愿。例如,制造一种产品,提供一种服务,大致上就是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①(①《基业常青》(中信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第60页。)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为社会做贡献。尽管赢得利润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但是利润和目的两者并不对立。利润和目的之间,有三点相关关系。第一,利润是企业为社会做贡献的结果。如果企业以有效率的方式,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企业就会赢得利润。赢得利润是为社会做贡献的结果,不过结果不是目的。②(②在帕卡德之前,老福特就明确指出了利润是手段和结果,不是目的:“服务第一,利润第二。没有利润,企业无法生存,因此谋取利润当然没有错。诚实经营的企业不会得不到利润的回报的,但利润必须作为良好服务的报酬而实现。利润不是服务的出发点,而是结果。”)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企业在起步阶段应该以利润为目的,发展壮大了才考虑为社会做贡献。问题是:在起步阶段,如果不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你靠什么赢得利润?只有做了贡献,才能取得利润。第二,利润是企业长期生存、持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手段。企业的存在,是以获取利润为前提的。如果不能获取利润,企业无法长期生存。不过手段也不是目的——就像人要吃饭才能生存,但是吃饭不是大多数人生存的目的一样。另外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企业应该无偿地,或者说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比如把专利无偿地给全社会使用。我们来比较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企业今天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明天就破产不存在了。另一种方式是企业获取合理的利润,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为社会做出长期的贡献。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当然是后者。再说了,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是非赢利组织的任务。第六章企业的目的(2)第三,不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往往更能创造利润。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也可能赢利,如果它有效率地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很有趣的现象是:拼命想赚钱的企业,往往赚不到钱;不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利润往往滚滚而来。在2005年,美国两家大公司的掌门人就企业的目的进行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