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轮问路》读后感20XX年字住建委严林娜《扶轮问路》这本书是通过记者采访史铁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阐述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感悟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阐述。史铁生,我每每提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时必然要提到他,在众多的文人墨客中,我不知道为何更多的关注他,是他的遭遇还是他的文字,是他的思想还是他对于世界和人的心灵的阐释,也许是一种缘分,短暂的生命,给予世界的是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他的短暂的生命是一种文学界的遗憾,一种热爱他的人的遗憾,这种遗憾是史铁生家人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史铁生的残缺之美、安静之美,走入了另一个世界里,另外的世界没有车来车往,只有平静的天堂,那里有更多的安逸,可以让他去写出更多的作品,安静的世界里给予了史铁生更多的空间来思考。对于"扶轮问路",史铁生说这不仅仅是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处陌生的地方,如今已经弄懂了他多少。更是说,譬如"法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考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扶轮问路》问的是爱情之路。对于爱情,史铁生说是追求喜欢与爱二者兼备,而喜欢与爱又是不同的。喜欢是看某物好甚至极好,随之而来的念头是:欲占有。而爱,则多是看某物不好或还不够好,其实是盼望它好以至非常好,随之而得的激励是:愿付出。史铁生实实在在将喜欢与爱分得清清楚楚。其中有段话:"以为爱你就不可以指责你,不能反对你,则会把爱者误以为敌人"这句话,我倒觉得可以从父母身上得到证实。为什么天下的子女都会觉得自己的爸妈啰嗦,都希望爸妈能不要指责自己,能不要管着自己,我想是因为爱。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再约束自己,那么,自己才是可悲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自己的人,才是苍凉的存在。天下的父母之所第1页共3页以处处管着你,之所以允许你做这个,不让你做那个,无非是因为他们希望你更好。而喜欢,只是满意、满足、甚至再无更高的期盼。爱却是理想,是要使不好或不够好的事物好起来,使有"超人"的色彩。问的是亲情之路。史铁生在生病之后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问的是人生之路。史铁生自从瘫痪之后,对自己的人生陷入了迷茫,一度想自杀,用他自己的话说:想好了各种高明的自杀方法,但最终自杀未遂,只能好好的活下去。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第2页共3页着。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