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关怀探索交流实施贫困党员脱困示范行动。为解决有劳动能力但生活困难党员缺技术、缺项目、缺资金,致富无门的难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活困难党员脱困示范行动。采取成立专家服务团、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党员领导干部担保贷款帮扶等措施,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脱贫致富。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县级及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贷款担保104万元;全市499名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生活困难党员90%以上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新上致富项目580多个,448名生活困难党员脱贫致富,其中178人在个人致富基础上,积极帮助周围群众致富,发挥了带富作用。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各级组织部门开通外出务工党员服务热线,乡镇、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外出务工党员联系卡制度,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全市6000余名流动党员全部建立了党员联系卡,其中,3757名长期外出务工的党员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通过一证一卡一热线,党组织经常与流动党员联系,定期了解党员情况,为他们解决思想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外出务工党员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260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200多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600多人发展为党员,2400名外出务工党员回乡创办经济实体,360多名外出务工党员回乡担任村主任、村组长职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市委成立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创业服务中心,对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农村失地党员,采取依托优势企业吸纳、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和双向对接服务、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树立创业典型引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为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组织培训3916次,帮助实现再就业2939人,自主创业910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540余人,纳入失业保险的5723人,较好地化解了企业改革过第1页共3页程中产生的矛盾。切实关心老党员生活。为解决60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贫困难题,市委出台文件,有针对性地实行政策救助。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采取财政和党费共同承担的办法筹集资金,实行生活补贴定期发放制度,先后为全市175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14.5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老党员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把农村60岁以上无生活来源的党员,纳入“五保供养”体系,目前全市农村已有248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党员得到供养。对长期在村干部岗位上任职的离职党员,按照曾任职务和任职时间,由县区和乡镇财政负责安排资金,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把城市60岁以上无生活来源的党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施救助,目前全市XX县区共有946名贫困党员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建立党内谈心和慰问制度。在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谈心和慰问活动,对党员做到“六必谈”、“三必看”。“六必谈”,即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三必看”,即党员生病住院,党组织必须派人看望;党员去世的,党组织必须派人吊唁;党员过政治生日(入党日),党组织必须与其谈心,进行勉励。通过开展谈心和慰问活动,切实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对党员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并及时反馈解决情况;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或协调有关部门拿出解决方案逐步解决。目前,已接待党员4500多人次,帮助解决党员反映问题2200多件次,化解矛盾200多起。实行党内重大情况通报制度。凡党内重要文件发布、重要政策制定、重要人事变动等,采取召开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及时向广大党员尤其是老党员通报,让他们了解情况、理解政策、支持工作。凡与基层党员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决定,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听证会、通报会、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普通党员和第2页共3页群众的利益。建立党内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