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下商业银行应对之策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伴随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区内商业银行出现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长格外引人瞩目。1.自贸区内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入驻,其中商业银行占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九成以上,具有绝对统治地位,且层级较高。截止20XX年7月,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464家,其中分支级别以上的机构有164家,较20XX年的42家和20XX年的45家及107家分支机构,可谓增长显著。2.自贸区内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和跨境业务发展尤为突出,其中融资业务占比较高,占各项贷款的17.89%,而跨境业务的发展表现为获得授权经营离岸业务的4家银行的离岸贷款和离岸存款分别为11.54亿美元和30.8亿美元。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可知,截止20XX年6月,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是105700亿元、64100亿元和42900亿元,占上海全辖的比重分别为71.9%、76.8%和76.1%,且分别较20XX年增长了75倍、69倍和65倍,涨幅惊人。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发展重点和经验自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积极实施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战略等,进行多项金融领域改革试点,积累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1.自由贸易账户相对完善的账户核算体系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freetradeac-count,fta账户)。不同于传统的人民币结算账户,fta账户是一种具有独立的账户前缀,且对不同币种适用统一规则的本外币综合账户。fta账户体系下,五种不同主体可开立适宜的fta账户,以办理存款、结算、汇兑以及融资等具体业务,实现本外币部分可兑换。此外,fta账户遵循“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有限渗透”的原则。第1页共5页2.人民币跨境流动一是规则内允许区内外个人和部分机构通过上海地区银行直接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二是上海地区银行可与合规的支付机构合作,支持人民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三是区内机构可适时开展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依据“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四大原则,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举措包括:(1)立足fta账户、抓紧启动fta账户本外币一体化业务,进一步拓展fta账户功能,规范fta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条件,鼓励fta账户项下的贸易投资等业务活动;(2)完善自贸区境外融资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综合把控资产负债币种、期限以及外债管理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以优化融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4.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央行30条”的规定,“条件成熟时,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本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依据“央行30条”的精神,创新金融产品、先行先试自贸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且符合条件的区内机构具有优先权。此外,为提高shibor1的基准性,同业存单利率须基于市场化定价,且以shibor为基准利率。三、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下商业银行的机遇(1)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重资源国内单一的金融资源和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战略需求,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fta账户”等,其“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相互渗透”模式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和国内扩张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政策基础和法律支持,尤其是20XX年3月30日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国发〔20XX〕23号)提出“上海自贸区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促进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第2页共5页革和商业银行发展与国家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此外,20XX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XX年版)》更是梳理汇总了金融领域有关外资准入的规定,促进了金融业的扩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