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健、快速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终极目标。而货币政策影响并制约着金融生态环境,如果能够合理调控货币政策并投放货币,社会经济就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从而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反过来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根据政策制定和实施时的金融生态环境而确定,因此说金融生态环境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有效性。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创新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货币、财政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各类金融机构是保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将金融市场和各种市场主体连接了起来,其运行状况对企业、居民等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货币政策也间接地受到影响。要想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必须在宏观上保证具有适度的社会整体层面的行政影响,有健全的社会法律制度以明晰金融产权,并构建起兼有国有、民资和外资、全国性和地方性、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在微观层面,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的信用评价等同样起着结构性作用。通过法律规范保证金融机构严格依据政策信号和市场变化对其经营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引导微观市场主体也能够依据政策和金融机构的价格、存量及放量等信号对自身行为进行恰当的调整,保持政策传输渠道的通畅性和政策传导效果的真实有效性,实现国家有效调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想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必须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完善,尤其是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及对民间金融市场的改革,以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得到切实的维护,确保国家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形成银行不良贷款和造成企业违约的原因纷繁复杂,既包括行政干预不恰当、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其他体制因素等,又受到经济周期及国际贸易等大环境影响。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及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第1页共4页原因是在不完善的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必须尽快促进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从而切实巩固金融稳定,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安全稳定运行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促进金融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金融资源吸引力是地区间金融资源的外在表现,其强弱与地区间金融资源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地区经济整体投资与运行环境的竞争力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同时,金融生态环境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产生制约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环境优质地区更容易吸引区域间的资金。我国已经开始了对银行和地区的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这将会促使金融机构和地区的风险评估的压力的形成,迫使风险较大的地区切实有效地改进其金融生态环境,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并不断改善地区经济运行环境。可以说,如果一个地区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资金就几乎不可能大量地流向该区域,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想提升本区域的金融竞争力,促进不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对本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具体体现为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以提升企业管理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资金有效使用及管理能力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等。如果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将会持续吸引资金聚集,使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向本地区流进,鼓励创新,促进就业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与升级。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将会因此得到有效提升,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尤为适用。1.完善金融生态所需的法律环境。金融生态的健康与平衡发展严重依赖于金融法制条件,金融法制条件对金融生态的有序性、平衡性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金融生态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完善的金融法制环境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