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及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县人民政府(20XX年8月15日)*县位于XX市西北部,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较2004年翻了两番;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3万元;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在2008年XX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位居第20位。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21.9%,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增速10.1个和8.9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6.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和64.5%,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70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9.7%,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1好态势。(一)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先后编制了《*县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煤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循环经济示XX县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和大佛斯瓦斯发电厂,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8.8第1页共7页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4.58倍,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0.8%。今年1-6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3.4亿元,同比增长29.1%。(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农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较2005年6.41亿元增长72%,年均增长24%。劳务经济异军突起,2008年全县累计输出劳务人员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累计修筑通村水泥路(柏油路)72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累计投入7.04亿元,实施了156个新村庄建设,已建成新居1.44万户8.65万间2173万平方米,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三)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了花果山旅游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开发建设工程,“一线两翼”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2008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19.7%。(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合同85个,到位资金34.34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浙江家福乐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县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50.39亿元,建设重点项目80个,其中产业项目21个,基础设施项目34个,社会公益事业项目12个,其它项目13个,掀起了我县又一轮建设高潮。(五)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紧紧围绕建设“关中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累计投资12.1亿元,实施了83XX第2页共7页县区建设工程,豳风苑、开元广场、紫薇山亮化、姜嫄街改造、XX县区集中供热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泾河XX县区路网、集中供气、*州大厦、开元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