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电装工艺及材料标准应和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研究美国IPC系列标准的启示航天电装工艺,特别是表面贴装技术(SMT),是电装行业中的先进制造技术,目前航天系统有些单位仍采用落后的设计标准、工艺标准,宣贯落后工艺,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SMT电子产品,多次发生一些低层次的质量问题,如:印制板可焊性差、焊接后翘曲、虚焊、组装件清洗不净、抗恶劣环境性能差等问题,便所谓的"常见病,多发病"难以防治。研究美国IPC标准后,深刻体会到这类标准的先进性、完整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该标准系统化、通用化、模块化(组合化)是防治上述各种质量问题,提高电子产品质量的有效武器。1.航天系统表面贴装技术各类标准发展现状当前,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成倍增加;同时也改变了芯片的封装结构,如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级尺寸封装(CSP),己广泛用于航天电子产品中,某所采用的CSP器件,尺寸为9×gmm2,球间距为0.4mm,共有441个焊球(21×2l)。由于高密度组装器件的使用,使航天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向短,小,轻,薄,高运算速度,多功能的万向发展。电子组装技术从通孔插装技术(THT),快速发展到表面贴装技术(SMT),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抗干扰性,以及抗恶劣环境等性能。众所周知,因SMT的快速发展,促使世界电子制造业迈进了一个新纪元,并日益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全球化的产业自然需要全球化的通用标准,以保证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地万设计和制造出的产品质量相当。因此无论是军品或是民品,设计和制造的标准通用化、系统化,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已成为电子制造行业努力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军用电子产品保证质量,民用电子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大型生产企业,在接收生产订单前,是否采用IPC标准已成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近几年,国内外推广绿色制造大环境,电子产品的清洗己经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如氯氟烃化合物(CFC),三氯乙烷(TCA)等,电子产品申限制使用铅(Pb),汞(Hg),镐(Cd)六价铬(Cr6+)聚合漠化联苯(PBB),聚合漠化联苯乙醚(PBDE)等有毒、有害物质,目前必须选用新的材料替代。在电子装联工作中,随着工艺材料的改变,如清洗剂、焊料、电镀材料、有机增强材料等更换,导致工艺方法、工艺设备、工艺技术参数等改变。如果不及时制修订新标准,在设计、制造、调试、检验等全过程,将出现无据可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局面,势必造成低层次的质量问题不断发生,延误生产周期,增加制造成本,并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己很重视这些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航天各种型号顺利完成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有些标准,制修订的周期太长,己满足不了当前电于装联快速发展的要求,如标准的可行性、完整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国际上同类标准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万面:a)标准的配套性不够,缺少SMT焊盘图形的设计规范,因而使设计无规范可循,按设计人员本人的理解因人而异,难以符合安装和焊接的要求。b)目前印制板验收标准主要是针对通孔安装元器件而制定的,不能满足表面贴装元器件的安装和焊接的要求,如SMT印制板的翘曲度不能大于0.75%,比THT要求高一倍以上,对印制板的热膨胀系数(CTE),玻态转化温度(TD,均比THT要求高。再如,对印制板可焊接验收,只对制造验收有规定,有些单位因储存环境等不符合标准,使用时不抽查,产生大量的虚焊质量问题。c)对工艺材料,如焊膏、焊料助焊剂、清洗剂、三防涂料等没有选用、验收指南,材料的采购渠道、工艺方法、验收要求等很不规范,带来不少质量隐患。d)因航天系统有些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周期长,标准的系统化差,现行的电装工艺标准也是以THT为主,缺少对先进的表面安装器件(如QFP,BGA,CSP等)设计和组装工艺实施等有关标准。有的单位因BGA焊盘设计及组装工艺不符合标准,造成了批量报废的重大损失。e)缺少对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安装、焊接质量问题及过程控制的标准和规范。f)近来无铅焊接已在全球推广。在此大环境下,航天系统也免不了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不少单位,从国外采购的元器件,大都采用无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