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文化名村申请报告[5篇材料]XX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一、石佛村概况(一)地理位置石佛村位于XX省三门峡XX县区常村镇东部,XX县区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58北纬34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二)历史沿革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XX县区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XX县区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XX县区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XX县区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XX县区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XX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XX县区成立,石佛村归XX县区常村乡管辖至今。(三)环境条件1、气候1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2、水文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地形地貌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第1页共5页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四)规模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五)交通及通讯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二、历史文化资源(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1、石窟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第2页共5页3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XX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