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汇报材料20XX年.11.19“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情况汇报材料超化煤矿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超化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情况汇报材料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保证能力建设,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和XX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1]141号)和郑煤集团办"2010"129号文件要求,结合超化矿目前实际情况,现将“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情况汇报如下:一、紧急避险系统根据集团公司文件要求,结合我矿目前采掘部署情况,为满足灾变时期人员的快速撤离和紧急避险,为救援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我矿按照要求对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按照要求完善了井下的避难硐室,保证避难硐室内饮水、压风、通讯系统的正常可靠。并按照要求于2012年6月底前完善三级紧急避险系统,保证采掘工作面现场作业人员能够快速进入安全环境紧急避险,具体项目设计情况如下:结合采区生产布局和人员分布情况,确定在31采区上、中、下部共设置3个采区避难所,在21采区中部设置1个采区避难所,在23采区中部设置1个采区避难所。所有采区避难所均设置在采区车场两条进风巷之间的联巷内,两侧出口和行走路线畅通。31采区上部避难所设置在-300大巷西部,该段巷道为近煤层施工,改造后避难所断面16m(净宽5.3m,净高3.5m),避难所(生存室)长度20m。中部避难所设置在-370车场31皮带下山联巷内,该段巷道位于煤层底板灰岩及泥岩中,改造后避难所断面16.8m(净第1页共6页22宽5.6m,净高3.6m),避难所(生存室)长度18m。下部避难所按照50人进行设计,人均使用面积1.0m(不低于0.75m),主要服务于31采区下部工作面人员及31泵房人员,下部避难所设置在31041下付巷车场与31中部变电所联行内,改造后避难所断面23m(净宽6.0m,净高4.5m),避难所(生存室)长度10m。21采区避难所设置在21采区中部,21采区上部人员可就近躲入井底车场避难所内,改造后避难所断面16.8m(净宽5.6m,净高3.6m),中部避难所(生存室)长度18m;在23采区中部避难所设置在原23111上付巷车场内,改造后避难所断面16.8m(净宽5.6m,净高3.6m),中部避难所(生存室)长度18m。23采区中部避难所按照100人进行设计,人均使用面积1.0m22222222(不低于0.75m),23采区中部避难所设置在原23111上付巷车场内,改造后避难所断面16.8m(净宽5.6m,净高3.6m),支护方法为锚网喷+锚索+壁后注浆,中部避难所(生存室)长度18m。2011年底前继续完善现有避灾设施,根据集团公司安排试验移动救生舱,实现我矿井下完善第二级区域避险。具体项目完善情况如下:1、2011年11月底前,完成我矿现有的22、21、23、31采区避难硐室维护工作,保证避难硐室内饮水、压风、通讯系统的正常可靠;2、2011年底前,实现在矿井突出危险区域掘进长度超过200米的煤巷掘进工作面,每200米必须设置一个避难硐室,避难硐室设置满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规定要求;3、2011年底前实现在矿井突出危险区域掘进距煤层岩柱小于5m的岩巷掘进工作面或揭煤工作面掘进期间设置一个避难硐室,避难硐室设置满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规定要求。二、监测监控系统(一)监测监控基本情况超化矿安全监测系统是由煤炭科学院重庆分院研制开发的kj90na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已严格按照aq1029-2007《煤第2页共6页矿安全监测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安装,超化矿安全监控系统已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值班人员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安全监控系统配备监测主机、备机、数据上传机、通风调度机4台,ups电源3kva、2kva各1台,井下安装监测分站36台,甲烷传感器91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0台,风速传感器6台,温度传感器12台,设备局扇开停传感器22台,主扇传感器6台,瓦斯泵开停15台,馈电断电器(同时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