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1.1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1.1自然地理概况⑴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4º36´~122º43´,北纬34º25´~38º23´。地理上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中,北靠渤海,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北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与河北省为界,西与河南省相邻,南与江苏、安徽两省接壤。国土面积15.67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⑵地形地貌山东省东临海洋,西接华北平原,泰沂山脉横亘中央,地形地貌复杂。在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29%,平原占55%,洼地、湖沼占8%,其他占8%。根据地形特征,可以分为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部分。⑶水文气象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度特1征,四季界限分明,温差变化大,雨热同期,降水季节性强。冬季,全省在蒙古高气压冷气团的控制下,多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亚热带太平洋暖气团势力增强,全省盛行东南、西南季风,冷暖气团在全省交绥机会较多,天气炎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天高气爽,春秋两季均干旱少雨。胶东半岛,因受海洋气候影响,春寒延后,夏季气温较内陆气温低且湿润。全省平均气温为11~14℃,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无霜期200~220天,年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5%~65%。据1956~2000年降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mm。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为450~6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00~1400mm,自西北向东南递减。1.1.2水资源概况⑴降水量山东省多年(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水量679.5mm。⑵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川、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逐年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根据1956~2000年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3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05.7亿m3。⑶地下水资源量2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并参与水循环的浅层地下水,主要指矿化度小于2g/L的淡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1980~2000年)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0.5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80.90亿m3,扣除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重复计算量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6亿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25.52亿m3。⑷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山东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亿m3。⑸黄河及其他客水资源黄河是我省最大的客水资源,根据1951~2000年黄河来水资料分析,高村站年均径流量385.8亿m3,其中7~10月、11月~次年2月、3~6月来水量分别为222亿m3、74.6亿m3、89.2亿m3,分别占年均来水量的57.6%、19.3%和23.1%。据高村站同期实测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04亿吨,其中7~10月、11月~次年2月、3~6月来沙量分别为8.11亿吨、0.91亿吨、1.02亿吨,分别占年平均来沙量的80.8%、9.1%、10.2%。目前,黄河入境水量逐年下降,可利用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平均入省水量减至222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了42.4%,今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河上中游引黄水量将大幅增加,山东黄河3来水量还将继续减少。除黄河外,从省外流入我省的水量不大,可利用的只有卫运河和金堤河少部分水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87]61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为了黄河治理和防洪的需要,留有输沙入海水量210亿m3,剩余370亿m3黄河水量对沿黄11个省(市、区)进行了分配,山东省分配到的黄河水指标为70亿m3。1.1.3社会经济概况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总体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开发条件、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海岸资源、悠久的文化历史、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根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