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前的管理学研究一、后现代主义的两个理解管理科学正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挑战。所谓后现代,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后现代是一种时间的观念,它以工业革命造就的“现代时期”为圆心,在此之前的农业时代属于前现代,在此之后的信息时代,属于后现代。以时间为分界的后现代划分,在包括后结构主义、后工业社会理论、后殖民理论等许多后现代理论中都有体现(如Bell,Daniel,1919)。将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时间观念的优点是可以找到一些直接的证据。从商业统计学的角度观察,后现代时期资本基本积累的方式与现代时期和前现代时期完全不同。前现代和现代时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从体力交换、物物交换向生产的集中化、大规模的商业运作的过渡,而后现代的积累方式则主要依靠知识去创造财富。但以时间划分后现代的主要问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发展进程不能用同一方式进行划分,在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的同时,不发达国家仍然停留在现代、前现代或者干脆是各种时代的混合期。这样,就无法定义当代世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多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后现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一种思想方式的划分。后现代的本质就是对现代的置疑、对现代的否定。国内外许多学者曾经提出,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是价值的两重性,即解放和异化。在解放方面,肯定理性和宏大叙事的作用是现代性的主要方式。而在异化方面,将人和人的创造相互分割。这样,对现代性的否定,就是对这种价值两重性否定的,就是对理性和宏大叙事的否定。正是因为强调对现代的置疑和否定可以从无限多的方面进行,所以后现代的流派异常繁多,相互之间,根本无法在一个层次上进行分类和理解。因而以对抗现代性为特征的后现代可以解释不同国家当前的不同状况,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处于现代和后现代的混合状态,甚至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共同混合状态。不论是怎样的理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经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诸多影响。面对一种普遍的后现代状态,管理研究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呢?本书将简单地探讨管理科学研究在后现代影响下的一些特殊问题。第一章管理学的范式转变第2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4页二、后现代引起的管理科研转变后现代主义引起的管理学研究方面的转变,概括起来,应该分为主题转变、范式转变和方法转变几个部分。(一)主题转变面对后现代状况的出现,许多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从过去聚焦在凝固、稳定的管理状态转而走向面对灵活的可变状态方面。流行当代的所谓变革管理、学习型组织、创新管理,就是这种对象变化的特殊表现。对网络技术出现后产生的虚拟组织、社会管理中的去中心化现象,也有诸多的研究关注。在过程管理方面,谈判、共识、双赢方式等更多地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方面,关注存在于主流之外的各种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女性、关注人才多元化、关注民族差异等也成为了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在组织存在方面,关心生态学、关心环境与组织的关系等也应该属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转换内容。应该说,在后现代影响下的管理学研究,并没有发生重大的主题转换,但在侧重多元化、边缘领域等方面,管理学研究的确在发生着静悄悄的改变。(二)方法转变以往对管理现象习惯进行大范围的分析和统计,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研究,都违背了后现代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由于大叙事本身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研究所做出的推论就显得极其可笑。后现代主义者主张,管理研究的对象应该从大范围的组织研究进入到对微观世界的独立而细致的案例分析中来。Gergen(1992)、Kilduff(1993)、CarterandJackson(1993)等人都对此有所论述。在这样的状况下,质的研究中人种志方法等比较强调研究者介入的方法也都取得了相应的地位。此外,在强调方法的拼贴和混杂方面,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主张。以新的态度对组织管理学的经典文献进行分析,也是后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对象。Burt(1987)曾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Coleman,Katz和Menzel(1966)关于中西部地区内科医生滥用抗生素的经典著作,认为经典的研究中大量存在着主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