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7页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儒家文化社会化TheConfucianismbackground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目录:第一章绪论第2页共47页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7页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六、小结第四章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一、“圣贤人格”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第3页共47页第2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47页二、“人人关系”导致“自我客体”式的人际关系网三、“为己之学”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四、“修齐治平”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五、小结第五章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一、对儒家文化的辨证思考二、对家庭中人际互动的思考结语附录一、注解二、主要参考资料后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第4页共47页第3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47页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笔者在十多年的精神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医生的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类病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有很好的职业经历,崇尚理性且工作学习成绩显著。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即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灵并认识和允许他人的独立性,不能与人建立真正的基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他们的亲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更为突出。他们常因严重的亲情关系如婚姻爱情关系、亲子关系的困难以及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就诊。这类病人身上表现出严重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患者如此崇尚理性?他们内心经历的如此严重的角色冲突昭示了什么样的角色期待?这种以已及人,无视他人独立存在的人际认知方式又是怎样造就的……?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文献中仅见一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报告。在此报告中作者称由于这类人格障碍的特征与精神障碍的相似性很小,临床上鲜有认识这类问题的经验,但人群中这类人格障碍者并不少见[罗小年等,1999]。鉴于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的状态,它急需人们去认识这类问题的起源与本质。这种状况激起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