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地产研究报告正如当下中国经济进入阵痛阶段,商业地产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发展瓶颈。然而投资永远关注未来,随着政治、经济、人口、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中,我国商业地产仍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他所遇到的仅仅是区域性结构问题。本报告拿北京市场作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指出商业地产突出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项目选址失误,投资设想不能契合当地消费者的习惯。二是开发周期中未能采取招商先行的策略,定位与落位不符。三是对营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四是电商冲击下的转型创新力不足。本文最终希望通过探索区域结构性失调的原因从而获取商业地产投资过程中的决策因素。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属商业地产范畴,但不在本文所指范围内。一、宏观环境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地产泡沫与机会并存,但目前来看只是区域性泡沫,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超出了世界发达国家人均1.2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北京甚至超出了人均2平方米,这显然是存在泡沫的,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来说,人均面积不足0.5平方米,这显然是不存在泡沫的,并且即使同属北京市下辖商业项目,不同商圈繁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失衡。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北京商业地产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一)经济政治环境分析2010年至2015年间,北京市总值指标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速却逐年放缓。另一方面,近年来部分区县政府在土地立项审批过程中未以城市对商业及经济的承载能力为基础,未能科学规划,间接导致商业类型同质化、商业项目不能与区域产业配套及消费优势吻合,从而导致区县内商圈商业量大不强,商业坪效每况愈下。(二)人口及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增长0.9%,增量和增速分别比上年减少17.9万人和0.8个百分点。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增长0.5%;增量减少12.1万人,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实现市场消费总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商品性消费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016.9亿元,同比增长40.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9.5%。此外,在居民消费价格方面,201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上涨1.8%,涨幅为近5年较低水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其中衣着类上涨幅度最大为3.6%,其次为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和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2.8%、2.6%和2%,食品类价格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1%。(三)技术环境分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13年底增加5953万人,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2.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7%,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的10.6%。而且,网络购物市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全年交易总次数173亿次,年度人均交易次数48次。互联网的普及和各大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购物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技术革新加剧传统商业“闭店潮”的涌现。二、北京商业地产微观环境分析正如中国经济进入阵痛阶段,商业地产业不可避免的遇到发展瓶颈。目前商业地产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包括供需失衡,传统商业物业亟需升级改造等问题。(一)整体市场分析一方面,当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时候,支出必然转向商业消费,所以如果把商业地产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内,商业地产在我国仍然处于上扬阶段。另一方面,商业地产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问题。1.北京市场概述(1)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逐步积累,商业地产供给远大于需求,最终导致部分空置问题出现,商业地产现阶段有盘活存量的课题需要解决。(2)北京市四环以内不再新批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