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难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学法指导:1、诗歌重在诵读。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指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指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夸张、拟人修辞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二)信天游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盏.(zhǎn)搂.定(lǒu)糜.子(méi)脑畔.(pàn)眼眶.(kuàng)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1、朗读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朗读指导】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2、分组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回延安,——激动满情怀——激动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忆延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