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学校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仔细钻研教材,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本课程将“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育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法律规范的养成,使同学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同学参加社会、学会做人。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讨论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法律规范,掌握参加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第1页共3页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育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法律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同学通过这些社会知识、法律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进展的必要条件。四、取得的成绩与经验:1、培育同学从小爱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同学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仔细完成作业。2、培育同学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同学了解祖国,知道祖国有漂亮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同学做一个关怀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公民,培育同学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认识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4、通过学习,让同学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5、新的教学理念。以同学为中心,以问题讨论为手段,以个性进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6、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同学活动,把把课上“乐”。7、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总之,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为取得更大更成绩而不懈努力。第2页共3页第3页共3页模板仅供参考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