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2024秋沪教版品社三上《从小渔村到“大上海”》教学设计一、教材概述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上海一家人”中的第三篇课文,通过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进展到今日繁荣的大上海的教学,突出上海依托海港,联通全国和世界这一特点。教材从港口进展的角度,简明地描绘了上海数百年的历史,以及它拥有的灿烂的明天。全课由“沟通会”、“历史坊”和“新视窗”三个块面构成,分别说明、展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从小渔村进展为现代大都市”和“上海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理解上海港进展历史的基础。第二部分“上海港的进展”是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上海港的明天”为扩展内容。二、教学策略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时拟采纳“现在――过去――现在”的方法,即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着手,了解特别的地理位置对上海的对外沟通和经济进展的好处,再回顾上海从小渔村进展到大上海的大概过程,最后通过现在上海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港口的发对上海城市进展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上海的市花、市标,了解上海简称“沪”的由来。2、初步了解上海依托港口,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进展过程,为家乡的进展而自豪。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港口的进展对上海城市进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同学活动老师活动说明活动一知道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1.观看媒体,体会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小组活动讨论:上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好处?要进展靠什么?3.沟通1.媒体,介绍2.通过讨论,沟通等引导同学感受上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通过动态的媒体演示,勾勒出上海地形、突出其位置的重要性。活动二了解“沪的来历”看图1.在小组中学习、了解“扈”从一种捕鱼的工具成1.参加同学的小组活动并作适当的指导。为上海的简称,后来又因汉字演变,成为今日的“沪”。2.在小组中讨论、沟通2.在那时候,上海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你们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为后面体会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下基础。活动三学习从小渔村到大上海的大概过程。1.学习“历史坊”。2.讨论沟通。通过两个重要的时间,即700多年前(公元1292年)前,建立县城,到160多年前(公元1843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引导同学了解上海是怎样进展的。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源于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辟广州、上海等为对外通商口岸,。活动四了解市标、市花的含义。通过自学书上P32的内容,知道上海市花及市标的样子及含义。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上海这座城市与海、船等密切相关,因此,古老的沙船也就成了上海的标志之一,(媒体出示)媒体出示加深同学印象。活动五回顾上海港的巨变。1.看图,比较1949年前的码头和20世纪后期的码头有哪些不同?2.说说自己的体会。1.上海从最初2平方千米的小渔村,到今日6341平方千米的国际大都市是怎样进展变迁的呢?.2.小结:上海地方不大,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却格外重要。通过看图,比较讨论、沟通等活动,同学了解上海进展的概况,同时激发爱家乡的情感。活动六展望上海港的明天。1.在小组中学习P34“上海的明天”等内容,并沟通。2.看媒体,说体会。3.沟通课前收集的信息。1.在同学沟通时略加引导。2.媒体出示“大小洋山港”。让同学在课前进行专题信息收集。活动七我心中的上海港争做“智多星”在小组中沟通“我心中的上海港”,后小组选出本组“智多星”参加全班沟通,集体评选出“智多星”。围绕课文教学重点从上海港的进展,“沪”的由来,市标的含义,及上海港的明天等内容进行沟通。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附送:2024秋沪教版品社三上《国土辽阔》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大体位置。4、培育同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发放自学及调查提纲;同学准备:通过多种途径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