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与地理空间信息建模研讨会会议纪要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与地理空间信息建模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2-13日在北京永兴花园饭店召开,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部、环保部、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以及主办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领导与院士讲话及周边地缘环境综合研究、周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安全、周边地理信息建模等三个专题模块和工作研讨等部分组成,专题模块主要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期望每一模块的一组专家交流报告能够抛砖引玉,就相关问题引起关注,引发思考,引致行动。I“领导与院士讲话”模块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原主任陈军教授主持,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欧阳玉靖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地理一处冷疏影处长作领导讲话,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应邀讲话。陈军教授在介绍了中国陆边和海疆复杂形势、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阶段特点和中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国家外交方针政策之后,分析了周边地缘环境研究的内容、尺度、研究手段等发生的新变化,指出了中国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服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共同的历史责任,提出了多学科交叉合作、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基于地缘关系、地缘安全和地缘经济等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欧阳玉靖副司长首先代表外交部边海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随后重申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我国外交整体方针和新时期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要稳定周边,要开拓周边,要塑造周边”的我国“三个周边”外交战略,从保护延长和维护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升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建设国家利益输出桥梁和纽带等战略意义角度分析了周边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集中影响,提出了要把周边地缘环境问题研究清楚的工作指示和“长计划短安排”的工作节奏要求。陆大道院士首先表达了作为一名地理学者对于外交部边海司重视周边地缘环境研究、重视地理学家和地理学工作者而深受鼓舞的一种心情,表示地理学家也希望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陆院士回顾了地缘政治和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从国家利益的高度看待中国的边疆、边海和国家安全问题,指出了伴随中国国力增强的资源对外依赖性加强的现实和航道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破碎地带/缓冲地带、朝鲜半岛、中亚等地域以及新的欧亚大陆桥建设对中国的地缘影响,剖析了跨境河流与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展政治地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王家耀院士首先从世界地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地缘形势、美国对中国的三大岛链弧形包围圈、我国周边的不稳定因素等,分析了我国周边关系的四大板块----东北亚、中亚地区、中印边界、南海周边,其中美国插手和干预中的东北亚和南海周边是重点,重中之重是东北亚。王院士特别强调了作为经济、政治、军事角力场的海洋队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当今强国先强海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离不开海洋。他希望聚集多方人员甚至是海峡两岸的专家来研究相关问题,鼓励在边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信息系统,供研究地缘政治关系之用。冷疏影处长高度肯定了选准“地缘环境”研究的立意和地理学科对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贡献,遵循“以理服人”的原则呼吁建立对地缘环境研究的科学储备,强调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来研究地缘环境这一复杂的现实问题。她指出了地理学者对地缘环境研究的四大贡献领域:一是把周边的地缘环境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二是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分析视角研究地缘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在地理学长项的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给出地缘环境不同的发展格局的预测,四是在情景模拟、数据集管理、数据更新以及空间分析建模方面发挥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优势。她最后表态,基于对地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