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生态防治对策西溪位于西湖北山之阴,是杭州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西溪以溪、芦、柳、鱼、柿、笋、菱构成江南水乡特色,成为名符其实南宋皇朝的后花园和供品基地。西溪内主要有泉井、溪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水堤、岛屿等水域景观,池塘遍布、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芦荡飘曳是西溪特有的生态环境,“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目前,西溪是杭州市城郊仅存的一块湿地。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西溪湿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急剧退化,西溪湿地正面临被蚕食的命运。过去,西溪之胜,独在于水。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超V类。西溪湿地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西溪湿地能否恢复或接近于原来的景观,直接决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败。因此,保护和适度开发西溪,第一要务当推治水,尽快改善西溪的水环境质量。1、西溪湿地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现状2003年11月,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西溪风景区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西溪风景区各采样点水较清,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三个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但部分点位的总磷和氨氮超Ⅴ类标准(见附表1)。去年年底,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受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承担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浙江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为彻底调查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对沿山河等8条河道布置了12个测点(见附表2),水质的监测项目为水温、透明度、PH、DO、COD、BOD5、NH3-N、TP、TN、CN-、S2-、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监测频率为连续2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其中BOD5、CN-、S2-、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六价铬、镉、铅、汞频率减半,并采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监测结果和评价结果分别见附表3和附表4。从监测结果来看,西溪水域污染较重,各个断面均有指标超出Ⅴ类要求,超标项目主要集中在氨氮、总磷、石油类和总氮上,总体来说,区域内水环境质量超Ⅴ类标准。其中,就本区域而言,秋雪庵和朝天莫港水质相对最优,上游沿山河和下游余杭塘河的水质相对最差,受渔业养殖污染的鱼塘水质要差于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就水质指标而言,最差的指标是石油类、总氮、总磷和氨氮,根据污染物来源分析,本区域水体中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航运污染。2、西溪湿地保护区水污染原因分析西溪湿地保护区的原生环境总体比较可以,但区内生活住宅区在无截污设施情况下无度排放污水和养殖鱼塘废水是造成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2.1生活污染西溪湿地保护区涉及蒋村乡的王家桥等9个行政村,合计农户约2521户,人口约10148余人;五常乡白庙村,有农户200户,人口约1000人;街道237户,人口约758人,共余人口约427人;保护区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2333人,暂住人口1.5万。若每人以每日排放0.2吨生活污水计,则保护区范围内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5400吨。由于保护区范围内的近3000户居民点规模不大,分布极其散乱,分散型的农村住宅区无法像规范的生活小区那样对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治理,导致5400吨/日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沿山河等8条河道。2.2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西溪湿地保护区范围内通过三年“禁养”工作,生猪已全面禁养,再无存栏。但是由于保护区范围内有3000多户农户,以每户平均散养983只家禽计,保护区范围内尚有家禽1万余只,每60羽家禽相当于1头猪,每头猪相当于10人排污量,所以保护区范围仍存在相当于1300余人的家禽粪尿污染。根据2004年区卫生局的调查,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简易棚厕1787只,露天粪炕1082座,有简易棚厕、露天粪炕的2769户住户产生的粪尿虽不直接对西溪水域直接造成污染,但由于这些农户用粪尿施肥浇地、浇菜,从而间接污染水体,另1230户农户由于住宅内没有建立三格式化粪池,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水体,污染西溪水域。保护区内共有鱼塘4822亩,年产淡水鱼2068吨左右。但由于人工养殖的鱼塘不断投放饲料,而不是采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