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长三角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耿强蔡琦玮长三角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耿强蔡琦玮【内容摘要】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环境质量将经历一个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这种倒U型的关系被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文旨在估计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长三角地区经济成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笔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于以往的倒U型形状而呈现出N型,环境的质量有经过改善后再次恶化的倾向。这说明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增长本身,经济系统中的拐点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主动协调环境和增长的关系。【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长三角地区和谐社会一、引言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SPM、SO2、、NOx和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再次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中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探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成为目前研究的重心,以人均收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横轴,以排污量代表环境退化水平作为纵轴,可以看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然后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排污量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降低,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环境质量的提高,使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下降。EKC出现的基础并不唯一依赖于人均GDP的高低,而在于收入增长背后一系列的重大转变,寻找这种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环境里兹涅茨曲线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研究。经济学家一般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展开分析。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经济增长结构中,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会导致EKC的产生。当经济发展经历低级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级阶段,产业结构会由农业升级到污染程度高的工业,最后转向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导致环境改善(Stern,2004)这属于结构效应;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突破了门槛,如低于一定的经济水平时,只能采用污染程度高的技术,一旦经济跨越发展的门槛,就可以采用清洁的技术,这属于技术效应(Stokey,1998;Jones&Manuelli,1995)。还有学者将EKC归因于需求因素,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加了对洁净环境的需求(Lopez,1994)。Andreoni和Levinson(2001)则认为规模效应的存在是EKC成立的关键所在,在单部门静态模型中,只要污染治理活动是规模效益递增的,就可以在技术上推导出EKC。Suri和Chapman(1998)则把进口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分别占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纳入了EKC的分析框架——较低的排放对应着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增长,较高的排放对应出口的增长。结果显示贸易与环境质量的演进之间相关性很强,可以有效地预测环境质量的演进。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文献集中在EKC的实证研究方面。Grossman和Krueger(1993)首次利用包含时间趋势、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等解释变量的简化方程分析,发现人均收入与环境退化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并且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针对SO2的分析)的转折点时,经济增长趋向于减轻环境压力。继Grossman和Krueger之后,有许多后续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大多数的环境质量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Shafic(1994)发现安全饮水和卫生状况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持续改善,对于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则先恶化而后改善,但固体废弃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经济的增长呈现持续恶化现象。Selden和Song(1994)考察了四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排放问题,发现他们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Xepapadeas和Amri(1995)证实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也存在着同样的结论。国内方面,范金(2002)以我国81个大中城市1995-1997年度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年人均降尘量的面板数据对EKC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了氮氧化物浓度之外,其余污染物与收入确实存在倒U型的关系,但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的转折点处于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收入水平上。陆虹(2000)考察了我国人均GDP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