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解决策略摘要。中国农产品质量从整体上来看其安全状况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各类重要事件的持续发生,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问题不断出现。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从而做到全面保障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界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阐述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机制建设状况,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问题的几点策略。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我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十四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数量就达到了6.74亿之多。农产品作为我国农民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质量之高下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近些年来多次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极大地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具有的自信心,而且还影响到了我国政府所具有的公信力,切实降低了中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面对着愈来愈激烈的农产品竞争市场,积极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为此,必须强化法律制度的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界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力度。所谓农产品,主要是指源自于种植业与畜牧业、渔业等行业中尚未进行加工或者是进行了初步加工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农产品主要可分成食用型与非食用型农产品,其中前者直接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所谓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是指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度。前者是对农产品的大小、颜色以及是否均匀等所进行的表述,注重于让农产品第1页共6页较好地满足于人体自身需要的各种营养需求。依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之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为农产品能够满足人的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机制建设状况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法律机制主要是指目前执行的能够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之有机联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的部门规章。山东、山西、安徽以及海南等省均出台了符合各自实际情况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条例。同时,这一领域的法律机制还涵盖了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质检标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上立法之出台能够推动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朝着有法可依的方向加以发展,从而完善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法律机制。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一是在法律监管上有所不足。依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各省级行政区所出台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对象主要为农产品生产商、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具备较大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农户,并不包括尚未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散户。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状况却是没有达到相应规模的散户大规模地存在,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是数量非常庞杂而且又非常分散的管理群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愈加明显。二是惩罚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从发布之后,执行至今已达十年之久,鉴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原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尤其是惩罚办法已难以适应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需,从而产生了理论和实际不相符的现象。但是,这部法律也未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后如今加以追责作出详细解释说明,突出表现在该法所规定之罚款额度过低,远远难以弥补社会公众所产生的重大损失,处罚显然太轻了。三是缺少实施统一协调管理的机构。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由农业部负责,但是流通环节却是依据《食品安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