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媒体是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VIP免费

传统媒体是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_第1页
1/11
传统媒体是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_第2页
2/11
传统媒体是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_第3页
3/11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x张立伟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来源:中华传媒网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阅读:2214次┊2004年以来,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未来成为不断讨论的话题。“消亡论”、“冬天论”……还有消亡的时间表纷纷出笼,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一当然,部分替代无可避免,新媒体总会拉走一批受众,分歧的实质是能否完全替代。我从一个新角度看完全替代之不可能,关键是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后者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小众,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网络运用是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个人主页、文件传输……新媒体进入了一个传统媒体没有注意也几乎无法涉足的细分市场。随后,传统媒体就满腔热情追求“融合”了,纷纷上网“晒”自己的内容——或者自办网站。或者免费送给商业网站,1999年《辽沈晚报》与新浪签订合作协议,要求后者必须以24小时滚动的方式,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新闻上网,不要钱,只要注明报名就行。或者以极低的价格成交,当时搜狐网的新闻主管说,一年3万元人民币就是合作者里较多的了……①一年?所有编辑记者的心血!3万元?!——欲哭无泪!只说这融合的结果,实际“养大”了竞争对手。最近读到李幸先生一段话:“其实融合是互联网媒体的事,他们才要融合文字、图片、声音与影像;传统媒体讲融合,就把自己融到互联网里去了。”②——恍然大悟!以前怎么没有这样想过呢?传统媒体是不是中了新媒体的“招”呢?蓬门今始为君开,请客容易送客难……新媒体兵不血刃就进入了传统媒体的核心市场,成为“貌似”的大众媒体——现在普遍说法是新媒体既是大众媒体又是小众媒体,既能“一对多”又能“一对一”地传播。但我们认真想一下,那些“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内容,究竟是“谁”创造的?如果把传统媒体“创造”的内容全部拿下,新媒体还有“大众”吗?——现在说这些当然事后诸葛亮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是好是坏认命了,关键是今后怎么过?今后怎么过有些是操作性的,如关于“网上支付墙”的种种尝试。而网上收费之艰难之无策,更反证传统媒体追求融合是“成功得真失败”,上网对自己的贡献之一,就是害苦了自己!不忍心多说,还是贡献点理念吧。关键是认清新媒体是小众媒体。且不说其“大众”内容基本是传统媒体供应的,只说新媒体自身的几大运用。首先是个性化搜索。搜索取决于兴趣,还取决于有多少时间、在一天中的那个时段、以及希望获得多少信息、当时的心情等等,直言之,搜索根植于个体差异。其次是圈子化交流。搜索小到“我”,社交小到“圈子”。社交网站如QQ校友录、人人网(原校内网),就是一个个学生圈子。2010年12月的豆瓣社区,有4699万网民,20万个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235人/每组。再考虑那些临时小众,如BBS的话题与跟帖;固定小众,如网易社区、讨论版、QQ群、博主及其追随者……更可看清什么是小众甚至微众的圈子化交流。最后是手工化生产。与工业化、组织化生产相对的手工制造。所谓Web2.0,就是用户“自产”内容的蔚为大观:博客、播客、拍客、晒客、闪客、短信迷、网络写手……近几年又兴起微博,手工生产的门槛不断降低。从Web1.0到Web2.0,越来越显出手工化生产的草根狂欢。而这三层:个性化搜索、圈子化交流、手工化生产的叠加,也使新媒体愈来愈凸现小众媒体的本质或趋势。正是小众特征形成了新媒体的强势。其中既有传播原因:它把传播实践中早就存在的细分受众推向了极致;更有社会原因:利益多元化、社会民主化、个人表现欲有了技术可能等等。但是,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分殊化(分众化、分散化、去中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而愈是分殊化,就愈要重建或强化中心化。只说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共识、舆论导向、主旋律等等,都是强化中心化的努力。放入“社会双向运动”的背景,新媒体的强势恰恰成弱点。只引中外两段话。一是香港作家林夕:“讨论区、聊天室……仿佛逢青必愤,看十段留言与百段没有任何分别,写的看的都两败俱伤,浪费生命。”③二是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德尔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传统媒体是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