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发展沼气动力机制1引言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大力着手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左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秸秆焚烧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了农村沼气建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农村沼气已步入新的发展时代。近年来,学者对农村沼气发展已有不少研究。方行明等(2006)认为应将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沼气池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纽带作用。王奇、李鹏等(2008)认为在“三位一体”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沼气经济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能源效益的统一。周光龙等(2007)认为沼气能源的开发拉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沼气开发利用,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走上了文明富裕的道路,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林凤斌(2008)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沼气经济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沼气在经济效益、投资回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同时,也有学者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的不足,邱陵(2010)认为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系统缺乏精确设计和科学配套,建设质量缺乏监管和竣工检验,沼气启动缺乏合理配料和指导,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的服务机制,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上述学者对农村沼气的研究对本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鲜有学者对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的长效机制进行分析,没有对沼气建设长效机制的本质和规律的探讨。2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及原因2.1现状近年,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沼气发展迅速。当前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建管并重、多元第1页共5页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沼气建设量不断增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农用沼气仍没有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实现大规模、覆盖式发展。农用沼气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问题贡献率过小,不能达到节能减排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农村沼气事业任重道远。2.2原因(1)农民观念滞后、农村劳动力缺乏。占全国总人口3/5的农村人口对科学发展观没有深入的认识,在发展低碳循环产业方面鲜有积极主动地努力和行动。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建、管沼池的劳动力不足;同时,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下降,沼池缺少产气原料。(2)建设、使用沼气风险过大。沼气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和农民配合,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源主要是政府少量补贴加农户自行出资。户用沼气池的风险主要源于预期收益和沼气池能否正常使用。由于我国农民长时间使用薪柴,一旦大力投资建设沼气池后不能使用或使用时间不长带来的损失是农民无法承受的。因此,农民对于收益预期持观望的姿态。(3)资金不足。尽管中央连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除去其他“三农”问题的开支,政府用于沼气建设以及实际分摊到户的补助资金就很有限了,加之农民收入普遍较低,除去生活、教育、医疗的开支,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沼气建设。(4)技术缺陷、管理体系不完善。沼池产气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当前,技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还不能解决季节因素造成的产气不均。二是面对不同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的技术适应性。三是技术支持的持续性。四是沼气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更新。沼气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是维持沼气长时间、高效率使用的重要保证。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维护保养知识,技术人员缺乏使单个技术人员服务范围大,沼气池得不到及时维护,沼气池产气率降低、使用年限变短。3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的动力第2页共5页3.1政府(源动力)政府具有合理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义务。壮大国民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政府是发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