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顶级企业家的行为规范(一)明理有别,正确决策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心识,因为只有正确的心识才能明理有别,做出科学的正确决策。在这里,正确的心识就是把握天下之大道,就是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把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明理就是把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有别就是根据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和决策科学原理发现目标以及制订各种达于目标的方略,并选择一种达于目标的最佳方略,即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所以,明理有别,正确的决策就构成了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只有在科学的正确决策指导下才能顺理达成,取得最佳的行为效果。孔子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亲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见《中庸》)这里的“一”就指的是科学的决策。可见,科学的决策是达于科学的行为准则的前导,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指导自身的行为实施自导式管理达到决策的目标。孔子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见《中庸》)这里的豫就是科学地预测与科学的决策。面对客观的事物,做出科学的预测与科学的决策,就能达到目标,就能立;不进行科学的预测与科学的决策,就达不到目标,就不能立,就废。由于人的行为有三种:语业、身业、意业,对人来说,科学的预测与科学的决策可以从这三方面去考虑,这就是:“言前定则不乱;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言前定则不乱——谈话戒“三愆”所谓言前定则不乱是说,面对客观事物在发言之前就要想好,对所发的言语要做出科学的预测,预测出口的语言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产生悖论,合不合道理,当事者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是利于顺事达成,还是破坏协同稳定。孔子对言前定提出“君子有三愆”(见《论语》)。就是说,人们在发言时常犯三种过失,这三种过失称为“三愆”。这“三愆”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所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意思是说,根据对时间、地点、条件的分析,本不当说的话,你就说了,是犯了“躁”的毛病。由于犯了这种毛病,在历史上引来杀身之祸的不在少数。杨修耍小聪明,凭借曹操在饭桌上抛鸡肋,回去与夏侯淳说撤兵,结果引来涣散军心的罪名而被曹操杀掉了,曹操杀了杨修,果然撤兵了,这就是“躁”引来的悲剧。另一个例子是:从前,郑武公想侵略胡国,故意事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做妻子,取得他的欢心。一天他向群臣说:“我想对外用兵,哪一个国可以攻打呢?”大夫关其思坦率地回答说:“胡国可以攻打。”结果武公大发脾气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可以攻打,为什么呢?”为此,把关其思杀了。关其思为什么被杀?是因为说了不应当说的话,犯了“躁”的错误。胡国听说杀了关其思,以为郑国和自己很亲密,便不加防备,结果,郑国突然出兵,把胡国消灭了,关其思之死也成为一个悲剧。真理无不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所以,发言不是光凭借说什么,而且要考虑说与不说。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对于有识之士,躁就要泄露“天机”,泄露“天机”必然引来杀身之祸。所谓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是说话到应当说的时候而不说,叫做隐。由于话当说而不说,就会错过时机,铸成大错。朱德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看出问题,他三次想找润之(毛泽东)谈谈,最后一次都见到他了,话到嘴边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意见,结果“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行动越演越烈。毛泽东的错误决策再也无人敢阻拦。在历史上,陈平见到刘邦对韩信送来申请做假齐王的奏章拍案而起,马上对刘邦说:“今天我们的形势不利,没有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就立他为王,与他亲善,稳定他的心,使他守卫好赵、燕、齐三国,不然很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变化。”刘邦听了,马上转怒为“喜”,并封韩信为齐王,结果避免了刘、韩的分裂,为刘邦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