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发展机遇综述1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出现了新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群体。随之而来的农村“空心化”与“农业女性化”现象,成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所谓农业女性化,是指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20XX-20XX)》指出,中国农业劳动力中的女性比重近48%。事实上,这一数据低估了中国女性的农业劳动参与率。早在2006年,全国农村农户中女性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就已达53.16%,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多个地区这一比例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数,其中XX省竟高达61.74%[1]。也许,“农业女性化”并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妇女工作者、妇女研究者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是,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看到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农业女性化”确实已经成为既定现象或趋势。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它对农村女性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认为,与“男工女耕”相伴而生的“农业女性化”是中国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这一现象既在某种程度上给农村女性带来了挑战,使女性面临着扮演多重角色的压力与困境;又为女性角色的变迁创造了新的条件,为女性地位的发展与提高带来了新的机遇。2农业女性化给妇女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众多农村“留守妻子”成为现代农村中一个独特的新群体。她们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承担起了复杂的双重角色,即被强化的传统家庭角色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角色,受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挑战,这无疑会带来妇女角色转换与角色扮演的冲突。2.1农村妇女的角色冲突首先,农村妇女的传统家庭角色被进一步强化。这种传统第1页共6页家庭角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性别分工中的“主内”,也就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包括婚姻角色、生育角色和家庭生活角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承担传统婚姻、生育角色以外,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角色被进一步强化。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家庭的男性已经开始介入家务劳动,多数妇女已由专职的家务劳动者角色转变为家务劳动的主要分担者或共同参与者。但是总体而言,家务劳动领域仍沿袭了“内”的属性而主要由妇女承担。调查数据表明,有89.6%的农村妇女承担家务劳动,其中家务劳动完全由妇女承担的占49.2%,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占40.4%[2]。在那些男性劳动力外出的家庭中,妇女自然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劳动。其次,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生产者角色的确立。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以后,他们留下的属于家“外”性质的劳动生产与对外交往等事务,也一并成为妇女承担的事务。妇女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任务,担当起农业劳动者的角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2006年全国妇联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50个县市、100个村庄的10000名成年妇女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4.7%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其中与丈夫“一起干”的占54%,妇女“单独承担”的占20.7%。从妇女劳动对家庭经济贡献来看,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有61.3%的妇女与丈夫一起创造家庭收入,其中吉林高达81.2%,2005年,被访妇女个人人均年收入为7794.65元,占家庭年均收入的49.01%。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更是独立承担了本应与男人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义务。她们不仅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而且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新格局与农业女性化趋势[2]。2.2农村妇女地位的边缘化尽管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主力军,为农业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其承担和扮演的双重角色而得到彻底改变,她们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这是因第2页共6页为:一方面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往往不用而且也难于用货币衡量,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