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衰弱研究一、体制机制的掣肘(一)有失公允的公共服务制度第一,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制度。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时,我国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严重不足,而工业建设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样,实行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为城市工业发展积累资金成了一种必然选择。其做法是:国家在粮食流通领域推出了统购统销政策,以消除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粮食紧缺和原材料紧张局面。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人为“剥夺”了农民的财富积累,以城市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下,城市和城镇居民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享受到了发展成果,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可广大农民朋友的生活异常困难,国家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第二,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虽然户籍制度的设立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成为长期造成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重要制度因素。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一制度将城乡居民分割成了两个社会集团,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优惠的福利待遇,而农民却不能进入城市工作、安家落户,形成了近乎延续至今的阻碍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框架。第三,计划体制下的工作分配制度。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就业问题和制度安排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国家给予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都是通过工作单位实现,农民当然没有这些权利。在工业生产上,由于借鉴前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比重过高,城市工业发展并没有创造出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这一制度后来虽然得以改变,但面向城乡居民的各项就业制度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城镇人口就业优先”的倾向。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障缺失,在工作机会、工作报酬上遭受歧视也是常见的现象。第1页共10页(二)公共文化治理机制的“紊乱”公共文化治理机制,说得宽泛一点包含公共文化提供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说得具体一点,则是政府供给的各部门相互组织方式和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市场以外的其他力量,让第三只手发挥一定的配置作用,即政府要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但也需要把握好介入程度。1.政府角色定位。“服务者”还是“掌舵者”。西方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中的角色是在“企业家”和“服务者”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它的角色扮演则更加复杂。当前的中国国情和背景决定了中国政府角色的定位不能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西方,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顺应我国具体国情,把握好我国政府角色的定位。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在调整的思路和方向上,一直都是围绕着如何有效率和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展开的。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不同理念的竞争决定了政府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新公共管理论者提倡政府和私人部门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形成合作的伙伴关系。与之对应的新公共服务理念的代表者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掌舵”,而是“服务”,它鼓励公民的积极参与,通过政府的服务促使多元主体来供给公共物品。这种理念和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能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提高了整个公民和社会的满意度以及政府的回应性。2.激励与奖惩机制。调动服务积极性。奖惩机制能够显著提高公共物品的收益水平,奖惩规约机制更有效、稳定的改善公共物品的贡献水平和收益水平,即政府必须要进行奖惩来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中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政府需要提供某些公共物品,由于政府通常是利用税收的方式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予以融资,这促使政府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责任,这个责任要求政府不仅要使其直接的顾客满意而且要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运作,而且还有为整个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更广。公共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公共责任不仅是一种挑战和机遇,更是一种感召。政府人员权力是公民赋予的,公民和政府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一旦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就必然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