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思考**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生态资源和劳务输出型县,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县从实际出发,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大胆探索,加大创新力度,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发挥和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生态旅游县”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许多基层党建工作得到省市的肯定,走在全市的前列。但面对市场经济“四个多样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考验、新挑战。本文从**的实际出发,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党组织“两弱一重”问题比较突出,对核心作用发挥提出了挑战。一是自身调控能力弱化。村级集体经济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年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下的“空壳村”的数量还相当多,导致农村党组织在为群众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群众是最讲究实惠的,只有谁能给群众带来实惠,群众就信服谁,就听谁的话。而由于农村自身经济实力的薄弱,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用经济手段不现实,用行政手段又行不通,导致农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调控力和号召力。二是驾驭经济能力弱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农村党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观念普遍陈旧,思想过于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甚至落后于普通的群众。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少农村党员想问题、做事情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对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无从着手,茫然无措,导致不能很好地引领农村和农民积极投身第1页共10页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我县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处于“温饱”状态,少数党员属于“扶贫”对象。三是村级财务负债严重。据2005年底统计,全县33个乡镇,有30个乡镇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全县384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年固定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318个,占总数的82.8%,1万元以上的66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个。而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86万元,当年支出1737万元,负债金额达到1151万元。(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两化一乏”问题比较突出,对整体素质提出了挑战。一是“年龄老化”问题突出。由于优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难以及时补充进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原有的党员队伍日趋老化。全县建制村党10646名,60岁以上党员4076名,占党员总数的38.3%。全县384个农村党支部中,60岁以上党员占1/3的支部42个,占总支部11%,其中60岁以上党员占1/2的支部11个,占总支部3%;1/3的支部31个,占8%。二是“能力弱化”问题突出。全县384个行政村的10646名党员,初中及以下党员9212名,占党员总数的86.5%,这足以说明农村党员能力弱化问题十分严重。虽然这几年,**县加大力度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党员结构,但一些行政村仍存在优秀青年党员培养一批、走掉一批的现象,难在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能力弱化的问题。三是“源头匮乏”问题突出。全县37多万人有近10万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全县行政村常住人口不到50人的行政村有20多个。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能人”大量外出,留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这给农村党员发展、后备干部培养带来了一定难度。况且一些支部书记用老眼光、老标准、老观念去衡量人,对培养优秀青年入党不放心,怕发展好苗子,抢了自己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青年、致富能人入党。(三)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两期一缺”问题比较突出,对开展新村工作提出了挑战。从2003年开始,**县针对行政村规模相对较小、农村人才难选拔、村级集体经济难壮大、公益事业难兴办等问题,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的第2页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