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研究[摘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村金融的改革跟不上农业改革的步伐,无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存在运用到“三农”的农村金融资产较少、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未完全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意愿不强烈等导致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建议建立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解决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关键词]农村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一、农村金融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1.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愿望。金融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随着振兴乡村战略的持续推进,“三农”领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现代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越加旺盛的态势。2.推广金融科技,实现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金融机构应当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通过在乡村建立金融服务点、服务站,让农民更加贴近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唤醒农村“睡眠”资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形成金融资源“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可持续、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3.采用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解决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数字化普惠金融将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成本,弥补了农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欠缺。满足了农民的需求,解决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1.运用到“三农”的金融资产较少。目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第1页共4页需求。随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多样化的农村生产模式以及销售模式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存的金融服务模式却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为农民资金结算以及进一步使用造成阻碍。2.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未完全在农村地区建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对我国金融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催生了一系列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金融产品变得更加全面。由于农村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各有其特点,无法通过一种模式完成全国范围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模式的建立,因此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并没有在农村地区完全实现。3.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健全,贷款较难。目前,我国农户依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户的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因信用信息不全无法为农户提供贷款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人民政府掌握着农民的诸如土地承包和土地确权、新农合等基础信息,大多散落在不同部门,调取信息的过程较为困难,这也成为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户提供贷款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4.金融机构对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意愿不强烈。20XX年8月,国务院专门下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银行金融机构在处置农地经营权抵押物时,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有再流转交易、协商收购、仲裁、诉讼等。再流转交易方式下,受土地的不可移动性等因素制约,再流转的空间范围局限于缺乏竞争的当地市场,再流转所面临的风险较大,效率较低,金融机构可能因此遭受损失,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意愿不积极。三、政策建议1.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加强农村地区征信基础信息建设。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方式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服务的融合,过去由于农村地区经营成本较高且征信数据获取较困难导致其持续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如今,金融科技通过互联网技术成功实现了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户往日的交易数据流以及信息流进行充分分析,让农村地区第2页共4页的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可控,通过云技术降低了农户资源共享的成本,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了风险监测的问题。通过广泛运用金融科技技术,让农户养成先授信的习惯,从而建立起农村范围内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在向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