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调研**县是一个山区大县,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逐渐增多,她们成为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主力军,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破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之痛,最近,**县妇联联合各乡镇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慰问,深深地体会到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生活重担,又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的艰辛,还要隐忍夫妻长期分居情感的寂寞。调研情况如下:一、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农村人口情况:截止20XX年,全县农村总人口59.4万人,劳动力人口35.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总人口35.4万人,女劳动力人口16.8万人,外出务工女性14.25万人,常年留守妇女2.55万人,占全县女劳动力的15%之多。农村留守妇女主要特征: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大多以40至50岁左右的这个阶段为主。40岁以下的女劳动力因年轻,大多将小孩交给老人照顾,与丈夫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较少。55岁以上的妇女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也较少,留守比例较低。而40至5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村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都需要照顾,所以留守在家的较多。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5.5%。留守原因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因受年龄偏高限制,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及问题一是劳动强度大,要承受身体健康受损之“痛”。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一肩挑,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照顾年迈的第1页共6页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使很多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严重损害了她们自身的身体健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3至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田间劳作,而其中又有18%以上的妇女不仅婆家的地要种,还要帮助娘家种地,劳动强度非常的大。如我们走访的雁池乡广岭村妇女主任,丈夫一直在部队,是一位非常乐观能干的留守妇女代表。她告诉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村有19个留守妇女,虽说家里男人长期不在家,都是勤工苦做,好吃懒做的几乎没有。家里有老人的大都近80岁了,每天要将她们服待好,才能出去种地,喂牲畜,农忙季节娘家近的还要帮娘家种地,稍有空又去帮人做小工挣点零花钱,基本上没有把自己当个女人看,有困难了就几个女人互相帮帮忙。”有的留守妇女说,“有时候真是累,一个人忙得昏天黑地,感觉难以单独承担农活”,“每次到了卖桔子的季节,成千上万斤重的桔子一个人采摘回来,还要去卖累得腰都要断了,还担心卖不到好价钱”等。而那些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如白泥村的留守妇女**,家里几间破乱的木板房,有5口人,两个儿子,一个读高中,一个20多岁了自闭症,生活不能自理,上边还有位体弱多病年满86岁的婆婆需要照顾,有4.7亩责任田的耕种全部由她一人承担,除此之外,她还喂了2头猪,5只羊。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用她自己的话说“有时一天累得鞋都不想脱,就想爬上床睡觉”。在调查中,农村留守妇女抚养1名小孩的占76%,抚养两名小孩以上的占24%;赡养1位或2位老人的占63%,她们由传统家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都苦不堪言,严重损害了一个女人的身心健康。二是夫妻离多聚少,要承受长期情感缺失之“痛”。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正常的交流与接触都受到地域的阻隔,空虚、寂寞以及对丈夫的牵挂难以言表,身体上承受劳动之苦,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心理上时刻担心丈夫的人身安全和“生理安全”,担心丈夫变心等,这些都导致了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主要表现在:第2页共6页感情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偏中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