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阻力何在郭海清申秀清【摘要】面对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现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探索并实践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实现农民增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三链”重构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着重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求“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新型业态,对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需要重视其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践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多元化路径,缓解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压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与农村发展高度契合,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体现在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和新模式四个方面。一是新业态,即农村三产融合之后产生的新型业态。新业态与传统单一的一二三产业相比,在技术基础、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产品属性等方面大有不同,新业态是对传统农村产业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比如,传统的手工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工厂农业模式,传统的种养殖农业功能和形式拓展为生态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业态形式。二是新技术,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用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创新农业产品的新型技术,其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新技术促使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比如,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第三产业带来的第1页共4页信息服务融入了传统农业,催生了“互联网+农业”“精准农业”以及“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与产品。三是新要素,即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对农业所提出的新的要素要求。新的要素要求在传统农业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基础上拓展为研发、信息、管理、服务、金融、咨询、生态等要素。通过多样化的要素整合、配置与利用,能产生良好的倍化作用。四是新模式,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后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与管理模式。新模式包含新型的经营主体,即同一经营主体可以同时参与一二三产业的经营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经营主体经营范围,使得经营主体以及经营产业具备不同的资源禀赋,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经营主体不断向“经营型”经营主体和“综合型”经营主体转变,传统要素得到重新配置,产业发展逐步趋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要素流通不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保证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四个要素流动畅通。然而,我国部分农村存在要素缺失与限制问题。比如,在土地方面,土地流转不畅,农业集约化经营、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在资金方面,农民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在人才方面,集农业种植、生产、经营、管理、金融等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缺失,农村企业管理水平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技术研发与应用滞后,农村企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三链”拓展不足。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息息相关的“三链”,即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拓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三产融合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延长和拓展“三链”,然而当前“三链”的拓展并不彻底,拓展效果不理想,使得农村的产业融合普遍集中在一二、一三或者是二三产业融合,同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较少。质量与技术保障缺失。由于农产品质量与技术难以得到保证,深加工有限,且生产、运输、存储和销售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农村企业品牌的打造受阻。第2页共4页利益协调不善。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大量出现,但是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价值链中的话语权不足,农民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协调关系,使得农村的利润获得量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