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资管理风险点及防范摘要。20XX年的“三治理一挂牌”专项行动中,在农村扶贫领域、“三资”管理和惠农补贴均发现了违法乱纪现象。这说明了农村财务问题普遍存在管理混乱、财务不透明、财经纪律执行不严等一系列风险。文章将对农村“三资”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点以及防范措施提出建议,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词:村级财务;财务风险;风险管理“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的总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三资”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风险意识,建立对风险的防范预警模型。一、农村“三资”管理风险的成因(一)农村经济组织管理者没有形成“三资”风险管理的意识。财务风险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才会产生,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其实也存在的财务风险,而大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财务人员还固守在老思维、老习惯、对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价。缺乏制度观念,认为按照制度做事麻烦,不按照制度办事,造成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执行不到位、职责落实不到位,以致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二)农村“三资”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三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农村财务管理相对复杂,很多村集体组织没有相对应的,相互制约的财务内控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执行也不够到位,实施不够规范。有的会计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支票和印鉴同一个人保管,还有的村干部对相关制度不够了解,未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管理,随意开支农民的集体收入等,使得很多制度成为一种形式。(三)“三资”管理缺乏相应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对于农村三资的审计机制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没有专职审计人员,和必要的审计手段。村级审计还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化、队伍专第1页共5页职化。很多审计工作都是看领导的意识,对农村三资管理重视的领导就会强化审计,不重视的就会不执行审计,有的时候几年都缺乏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常由政府农经人员或临时抽调人手。不是专职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专业素质。民主理财大都是事后理财,理财人员大都是兼职并为老年人,小组成员缺乏年轻血液,导致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财务专业知识不足,无法正常发挥理财小组的职能,使得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二、识别农村“三资”风险点(一)资产资源和合同管理方面。资产账务管理不规范,账实、账账不相符。有些上级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账务核算;一些村没有资产台账,特别是资源性资产,如机动地和四荒地。长期不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在集体资产的购置、拍卖、出租、转让、发包程序不合理,不通过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或村集体研究同意,都是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甚至缺乏资产转让、出租、购置和拍卖的正式书面协议,只是口头协议。有的村把集体资产搞体外运作,搞暗箱操作,把集体资产管理游移于村委会管理之外,造成集体资产资源的流失。(二)债权债务管理方面。村组债权债务管理极其不规范。一是一些地方旧债尚未化解,新的债务不断增加。一些地方不顾自身财力和集体经济实力,老百姓承受能力的状况,有的脱离实际提出高指标,有的寅吃卯粮搞建设,弄一些面子工程,造成集体组织举债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二是有些地方无视三资制度,私自外借资金或违规外借资金,外借资金回收困难时,或一直挂账,或简单的核销,造成集体资产损失,容易造成让不法分子和借款人转移集体资金的漏洞。三是一些应收未收的发包收入不及时入账,形成账外债权,造成这些资产无人监管,换了会计或领导,那这些债权就等于没有。四是一些工程不及时结账,形成账外的债务,有些领过了头也无人知晓。五是账上债权不及时清收,债务不及时清理。(三)财务收支预算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已提出多年,但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仅仅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是干部第2页共5页还是群众,对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只了解皮毛,更不用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