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认知学习理论考量高一物理教学高中物理难在哪里队初、高中学习纵向比较,高中物理依然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可是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要求,内容多了,学习方法也多样化了。从高一各学科教学横向比较,物理特别难学却有些令人费解。论抽象思维的难度,数学不低于物理,而物理实验现象增进了研究问题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论知识结构繁杂情况,物理知识又比化学知识更有系统性,知识结构简洁而条理清晰。物理学习的记忆性要求也远比英语学习低.物理难学,究竟难在哪里体人认为问题可以归结为:物理难学,是因为物理的学习规律跟学生训练有素的语、数、英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物理学科特点和物理学习规律有着鲜明的个性考量和破解高一物理难学的困局,需要物理教师从学习学的理论高度重新审视物理教学,改善物理教育思想、方法和技能水平。本文以认知学习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一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论述学生的认知结构对高中物理学习及教学改善的影响。一、物理是科学,不是经验描述。物理新课程中有句名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以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感知对物理学习的必然影响。学生这些朴素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感知,对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源于生活的朴素的经验。知识是因人而异的,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社会感知中的物理是肤浅的、芜杂的,这些朴素的常识还往往对高中物理学习造成认知的壁垒。高中物理主干知识是经典理论,有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感知经验。认知学习理论明确指出:认知惯性是力图维持原来认知结构的认知倾向。教学的作用常常被学生的认知惯性抵消:例如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尽管我们讨论了地球和苹果,石头和鸡蛋,马拉车等等相互作用现象,结论也记下了。但过后,学生总还是以为“拔河比赛,得胜队拉失败队的力大于失败队拉得胜队的力”,因为拔河的经验对学生感知太强烈了。物理教学过程要成功高效,必须用更为强烈的刺激,否定原有的知识“原形”,打开原来认知的缺口,使学生的认知进行新的建构。教学中笔者注意优先选定学生最有经验问题(拔河)为突破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气大小悬殊的俩学生分别坐在带滚轮的椅子上,保持拉绳的长度不变持续用力拔河,二者不会向一边移动。为什么资巴绳子换成两把测力计互拉,可以验证测力计读数总是大小相等.教学需要足够“刺激”,才能破坏学生“原有经验知识”。高一物理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如“摩擦力总是做负功”,“速度为零就是静止”,“物体向上运动一定合力向上”等等。在“原有经验知识”被粉碎后,再进一步讨论物理问题,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效果即得到明显改善。二、物理是认知,不是知识堆砌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一发展理论认为:同化与顺应的协调与整合是认知结构的生长与发展的原因。同化是人们把新的知觉要素或刺激物整合到原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中去,顺应则是新图式的创造或旧模式的修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内容增多了,而更重要的是物理学习过程中发展认知结构。高中的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逐步扩展和深化,特别要注意“同化”,把新问题纳入原有知识系统中,拓展和更新知识结构。例如,典型三力平衡的教学,如果一味地变换题目情景,用多种数学方法解题,学生会觉得知识量比初中增加了很多,高中力学好难.三力平衡教学中,笔者选定两个研究对象做比较分析:平面上放置木块和斜面上竖直挡板内放置的球(图1),比较木块二力平衡和球受三力平衡的特点.木块二力平衡是支持力抵消重力作用;球三力平衡不就是F1、F2的合力抵消重力的作用吗?如图1所示。思考求解F1、F2大小的方法.三力平衡看作两个支持力的合力跟重力平衡.1F1,F: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于是F1,F2,G三力大小构成三边长的数学关系。另外,还可以把F1分解为F1x,F1y,如图2所示,F1x抵消F2的作用,F1y抵消重力的作用,即水平方向二力平衡和竖直方向二力平衡。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