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初心——从“红船精神”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南湖革命纪念馆熠熠生辉的党徽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发展永无止境,精神一脉相承。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提炼了中国革命的源头精神、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建构、呈现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此次参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为此,光明网今日重刊本报光明述评《红船初心——从“红船精神”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原刊于2017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01版),意在呈现“红船精神”当代意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哲学,和读者一起深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背后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担当。百年中国长卷,历史的追光始终跟随着一叶红船。1921年夏天,烟雨南湖、风云世界。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南湖起航到奋楫金沙江、从四渡赤水到饮马长江、从引领改革潮到引航中国梦,红船劈波斩浪,改变了一个民族的走向和亿万人的命运。200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84岁诞辰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以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凝练的理论表达,第一次系统阐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深刻指出:“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2016年7月,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五年倒计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旷远的回响。红船初心,以人民心为心。这种精神源于历史、跨越时空,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在今天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获得了当代落脚点。勇立潮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船精神”的第一条理论概括。近代中国曾黑云压顶,最终被上海石库门小楼的一盏灯火点亮;中华民族的摸索曾漫长无果,直到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领航。顺应和把握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阶级结构、历史特征、文化心理,中国共产党人应大势而作为、合规律而进取、聚民心而奋斗,造就了多个移山填海的首创之功,在世界近代史中、在国际共运史中殊为罕见。这些首创,包括让马克思主义在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落地生根;包括成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包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包括,在20世纪初中国的近三百个政党中,首次实打实地贯彻了群众路线,并一直将其作为生命线。从党的一大确立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到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到延安时期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1943年5月,国民党少将徐复观受派从重庆到延安考察,回去写下的报告令国民党高层夜不能寐:“共产党启发人民自觉参军抗日,国民党依靠保长抓丁拉夫;中共与老百姓是军民一家水乳交融,国民党不择手段。”同时代,美国史学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