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叫做分科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三维目标”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向,就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方方面面。作为教师,我们是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我们只有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观念才会转变,角色才会转换,方法才会更新。最基础的做法是:认真落实每堂课中的“三维目标”,并使之有机整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加深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侧重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三维目标中除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外,更关注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方法和积累经验。同时更关注其人格的健全,强调个性发展。知识与技能,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不仅包括分科课程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各种能力。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应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并不单纯指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与自己有利的、系统的技巧。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与过程,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才能算是合格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民族。否则,就会出现高分低能、观点不明确、是非不辨、大局不分的“废品”。同时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要深钻教材,准确确立每堂课的“三维目标”。每堂课的内容不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也不同。因此,我们备课时,不能完全照搬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在确立目标时,一定要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心中有学生,我们制定的目标才能切合实际,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使目标不致落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准确确立目标并用最简便、通俗、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来实现每堂课的目标。第三,在授课时,心中牢牢把握目标。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备课时确立了目标,而在讲课时却往往把目标丢在一边。一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要讲些什么,或者虽然心中有目标,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又偏离目标。这样很容易产生顾此失彼,丢西瓜而捡芝麻的效果,这都是我们应该克服的弊端。例如,我在上《世界历史》《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一目时,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收集日本大化改新前的政治、经济境况及中国同时期情况,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豪感。勇于向他人学习的科学态度。上课时,要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予以展示,然后再做比较并得出结论。(过程与方法)情况如此,那么,当时日本做出来怎样的选择呢?学生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读课文后明确。进行改革,包括改革的内容。(知识与技能)改革内容中哪些是学习中国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改革的结果怎么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弄清了这一目的内容后,老师进一步做迁移引导:日本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期中最著名的还有明治维新,这次改革主要是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使得日本逐渐成为世界强国。日本的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回答这个问题时既可以回顾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思考、概括能力。(知识与技能)你是怎样学到的?(过程与方法)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激发求知欲)你学过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效果明显。我曾经做过测试,在老师完全不讲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