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学生的“智慧乐园”雷菊芳小学数学教学面对是一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所以很多孩子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赋予数学课堂生命和色彩,让数学课像“智慧乐园”一样,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展示亮点,让学生们都能平等参与,开心学习,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相信数学课会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如何使每一堂数学课都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呢?我从教学中谈一谈体会和感受。一、融教学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能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一面,亲自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数学的学习。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这对我们数学教师来说,有很大的启发。因为只有使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才能对它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对它有兴趣,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联系实际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以外,还要不断发掘数学中有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设计活动“小小新闻发布会”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事例进行交流,,强烈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他们自己收集来的,学生非常投入,议论得兴趣盎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因为和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富有理性色彩。智慧在交流中增强,思维在交流中融合,数学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得以凸显。又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又十分贴近教学内容的儿歌《数青蛙》作为教学资源,设计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编儿歌”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读儿歌所蕴含的规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活动,以开放的形式,带领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感悟数学魅力,给人愉悦的心理感受。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给人以愉悦的心理感受。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如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和谐的美……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中,让学生能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所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上课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轴对称的教学情境中去。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知识本身潜在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教师的任务在于挖掘美、渲染美。也就是要帮助学生去揭示知识中包含的美、再造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印度数学家婆斯加罗的著作里曾提出一个“荷花问题”,内容如下:荷花问题湖平浪静出新莲,五寸婷婷露笑颜。孰意风狂玉枝倒,忍看花色没波涟。渔翁秋后寻根源,根距残花二尺边。借问群英贤学子,水深多少在当年。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诗意美。感受数学的变化规律与其无穷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有趣、有情,从而使学生从怕学数学到爱学数学。总之,就数学而言,美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下意识的去挖掘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这种独特的美。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经常渗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深刻的内在美,同时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到快乐,产生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三、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里的一大亮点。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