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以测验、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科学业评价传统提出了挑战。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评价,应以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诸项内容在内的语文综合素质为评价对象。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那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作文发展性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及本人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作文发展性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淡化统一,关注个性。采用个性化评价,淡化统一的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个性化评价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行为以及写作心理的投射表现;通过习作、日记、小练笔等对学生的写作行为和写作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个性化写作档案,为实现评价个性化提供依据。在个性化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同时努力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更多地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写作能力的进展,评价同学的写作能力与表现,学会给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尤其是当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写作感到困窘时师生更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多给机会,允许宽限时间和向他人求助,使之有勇气逐步创造成功。二、淡化单一,注重多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作文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单一评判,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例如,可以让学生先给自己的作文下个评语,打上等第,然后由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评语,也可以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进行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促进他们共同提高。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切切实实的讨论和评判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三、淡化甄别,关注体验。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采用统一的应试作文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优劣,不考虑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新的作文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的教育环境。对于优秀学生的作文,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加以肯定。对一些写作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给他们定位,应加以鼓励。只要他们能做到文通字顺,就给予很好的评价,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作文发展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培养学生的自改意识和自改的能力,养成自改的习惯。作文评价要提倡学生自改作文,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其次,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再次,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改作文。每当学生在自改后,作文比原先有明显好转的,我总是不惜余力的进行激励,让学生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不断提高修改作文的劲头。就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