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共同成长《指南》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就像是一盏指明灯。它指出了3-6岁儿童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合理的发展标准。给我们教师在教育时候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通过《指南》我体会到:教师需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接受。一、学会用心去聆听聆听不是沉默,它是耐心而忠诚的听众。聆听是一种享受,一种尊重,一种关怀,一种分担。由于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不清楚,很难把事情说完整,但实际上,他们正好相反,愿意与教师交流与沟通。他们在喝水休息时也会围在教师旁,讲述最近发生在家里的有趣事情,对好奇的事物向教师问个究竟等等。我们通过与成人聊天进行情绪发泄,而幼儿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耐心听他们说话,听他们发泄的人。而作为教师,幼儿尊重、信任的人,有责任成为幼儿的“发泄”对象,让幼儿尽情地讲,讲出自己的快乐,讲出自己的悲伤。例如:有一天,李明灿跑过来跟我说:“钱老师,我今天的心情很不好,我能跟你谈谈吗?”……第一次听到幼儿说这些话时,我感到很惊讶,这些话语竟是5岁半的孩子说出来的。经过与幼儿沟通并聆听了事情的因果,才知道幼儿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感到疑惑才不高兴的。如果我当时处理的方法是不理睬,并不是聆听,我相信幼儿以后再也不会找我倾诉他的苦恼与不开心了。相信很多教师肯定都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此我要跟所有的教师说一句:“请耐心倾听完孩子的心声”。其实,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也有属于自己的丰富心声,教师们要善于聆听幼儿的心声。有时候爱幼儿,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选择聆听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所以,无论从领导、教师还是幼儿来说,用心聆听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教师来说,不会聆听,将会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相反,善于聆听,便能真正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二、学会用心去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听懂不同音调、不同音色、不同频率的语言。但是当一个人没有兴趣听的时候,也能够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对所听到的一切自动屏蔽了。我们的幼儿说话缺乏条理性,没有重点,经常缺少句子成分,让人听起来,不易理解。但他们的话一定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任何目的性和利益性,是最纯洁、纯真的话语。其实很容易理解,只要是用心理解就能够听懂。记得在小班的绘画活动《糖葫芦》中,有一个幼儿画了很多串不同颜色的糖葫芦,而且排列整齐,整个画面丰富而又鲜艳。可就在我指导其他幼儿的画时,意外出现了:在那幅上,幼儿加上了许多的黑线条,横着的、竖着的,一下子把画面变得黑乎乎的一片,咋一看,一个字——脏!“你……”我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幼儿抬头看着我,手中的笔不自然地在纸上划来划去。就在这一霎那,我从幼儿的眼睛里发现她有多么的委屈。我蹲下来,柔声问:“能告诉老师,这黑线条是什么吗?”“我……”幼儿也许是被我的先后表现弄糊涂了,不敢立即回答。“没关系,我知道你一定有你的想法。”“这是在做糖葫芦烧烤。”教育来源于生活,我很惭愧,只从成人的角度看待画面的美观,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我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用心去解读表面背后的真相。从中我也懂得了:有时用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你所想的,要想读懂幼儿,要变成幼儿,蹲下身子,用幼儿的眼光,用幼儿的童真看世界。用心去理解幼儿。三、学会用心去接受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我们的幼儿也一样,他们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爱好。我们的幼儿除了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因为听他们说话的人少,所以他们喜欢和老师、同伴聊天。不要小看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看事情的角度往往与我们不同,会从我们忽略的角度看问题,他们会教给我们很多很多。我们要用心接受幼儿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与他们聊天。这样我们会离他们更近,他们会更亲近我们,更信任我们。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幼儿的快乐、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幼儿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有效倾听,能使幼儿觉得自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