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心情,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常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生活活动染上某咱情感色彩。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求知欲望旺盛,能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抑郁不欢状态,因而影响学习。课堂教学中,我常发现一些课堂纪律差或基础知识较差不主动发言的学生却在上示范课、观摩课时居然一反常态,他们不仅能遵守纪律,而且学习兴趣深厚,发言积极,发言的正确率在比平时高出许多,这是什么原因?课后在和这些学生热情交谈时,头一个感觉就是这些学生神采飞扬,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谈起上课的感受时,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今天这节课怎么这样短呀?”“老师,今天的课真来劲,我发言了好几次。”“老师,您今天讲得我都听懂了。”“老师,您今天讲得真好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想,这与学生的心境有十分直接及联系。一是因为上示范课、观摩课,执教教师备课充分,内容比较切合学生实际;二是示范课、观摩课有领导或其他教师来听课,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深得有责任把课认真地上好,为班级争光,而且有希望能在这种场合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心理需要,所以上课热情高,能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三是执教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总是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师生一见面,学生就产生一种荣幸而安全的情感,老师期待、信任的眼神,亲昵的动作又会使这些学生得到鼓励,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四是尽管小学生的注间力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心情愉快,他们会感到听课特别有劲,加强了随意注意,自始至终地注意保持下课,以至于产生了“这节课怎么这样短”的感觉。由此可见,我们在抓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时,别忘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前提,我们生个教师应该处处以身作则,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自己愉快,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在学生面前:“我从来不主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