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骨科损伤控制骨科(DamageControlOrthopaedics,DCO)理念发展理念发展•损伤控制最早由美国海军提出,其主要思想是舰艇受到攻击后如何把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保持战斗力。•损伤控制最初被急诊医学用来指导救治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二战时Pringle等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1955年以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加之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年弃用20世纪50~70年代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多数学者1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时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惊奇地发现•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刀开好了•人却没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存活率达90%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上世纪九十年代,Rotondo等报道了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段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认为严重创伤早期采用简单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以挽救原本认为无法挽救的危重患者,从而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CS,Damagecontrolsurgery)理念。•1997年,Rotondo等对过去20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原则治疗肝损伤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所统计的495例病人中,死亡率为44%,并发症发生率为39%;合并肝外伤创伤的病人,死亡率增加到60%,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到43%;两者相加,总死亡率为52%,并发症发生率为40%•由于既往的临床实践中,这群极危重病人的存活率为0•所以,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损伤控制”可以理解为有双重含义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出血和污染,使之不再发展又控制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伤员的生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赢得时间损伤控制外科(DCS)损伤控制外科(DCS)•损伤控制骨科•损伤控制烧伤科•损伤控制颅脑外科•损伤控制麻醉•损伤控制复苏•损伤控制腹腔感染•…………损伤控制骨科的发展损伤控制骨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10~14天手术70年代以后:Bone等<早期完全处理>成为多发伤患者骨折处理的金标准。早期完全处理ETC(earlytotalcare)ETC原则的广泛应用,发生在某些伴有肺部损伤的患者,早期固定反而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ETC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ETC原则的广泛应用,发生在某些伴有肺部损伤的患者,早期固定反而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ETC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采用ETC原则吗?时机很重要时机很重要早期骨折稳定减少骨折失血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较长的手术时间更大的组织创伤更多的手术出血更重的器官负荷更多的并发症ETCETC内固定装置都急歪了(网络病例)结果•20世纪90年代起•DCO理念迅速发展并兴起•其目的是早期行简单、快速、有效的骨折临时固定,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Ⅱ期确定性处理,尽量避免及减少因手术不当而带来的二次打击•Giannoudis提出了DCO实施的具体步骤:①控制出血,彻底清创,不稳定骨折的早期临时固定;•②送至重症监护病房(ICU),纠正低体温、低血容量和凝血功能障碍以达到稳定状态;•③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则进行骨折的最终固定(如接骨板、髓内针等)。强调早期的决定性手术严重骨折损伤治疗经历的三个阶段严重骨折损伤治疗经历的三个阶段ETC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