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激发兴趣1、注意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容易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出现偏差,正如人们所说的:“外行人看热闹”。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做到实验装置简单,通俗易懂,并且随时提一些与实验主旨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个中心环节上,从而为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打下基础。2、演示实验尽可能一次成功。首次印象对学生来说是最深刻而又易接受的。如果演示实验不能一次成功,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失去兴趣;二是因失败的实验而否定概念和定律。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以后就难以纠正。3、演示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在以往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一直是“看”,如果不让学生参与操作,久而久之,学生怀疑老师在玩“魔术”,不会完全相信,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有学生参与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会牢记相关的知识。4、演示实验设计要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鲜明而独特的感性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大脑皮层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把概念打上“烙印”。5、合理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准确性。物理学科最讲究实事求是,如果因实验测出的数据偏理论值过大的实验装置,那就没有说服力,该演示实验急需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增强说服力。6、合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如图所示由两木板夹着一圆柱体,当OA板逐渐以O为轴沿反时针转动到水平面的过程中,圆柱体对OA板的压力变化情况怎样?在理论上可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结论,但学生并不很信服。如果设计一个装置,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其变化过程,那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浪花。总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失时机加以巩固,始终如一,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二、培养能力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活动,能力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1、观察能力的培养。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物理实验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迅速地对实验装置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学会分析现象获取信息,指导学生捕捉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现象和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实验的态度和良好习惯。2、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不应是被动地观看和注视,而应该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授课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提示点拨。通过实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得出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就需要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综合、总结,还有合理的推理过程,从而得到结论。3、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素质的重点,独立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基本操作技能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可与做家务事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不规范的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进行分析,体会其后果,从而对错误的操作给予纠正,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4、自觉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物理的特殊方法。作为物理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不都有实验这个环节,那么有些章节确实让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三、小结总之,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到传播知识、技能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