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目前国画教学在小学阶段开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因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就有必要在应有的传统方法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国画教学中,一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较难掌握;二是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以小托大的成人化教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儿童“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儿童良性的个性发展,让儿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创新教学,进而达到创新生活实践的目的。小学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完成的是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都是拿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作业作品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这样一来,基本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是让小朋友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而一些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导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这样所带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所以,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就有必要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在国画教学中,注重儿童“看----想----画----创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探索几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如下:一.细致观察,提高儿童的兴趣。通过造型视觉表达绘画艺术,首先给人的最直观的影象是通过“看”来直接在脑海留下的。认真地发现性地“看”即为观察,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通过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来培养学生浓烈的兴趣,反过来,通过兴趣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将笔掉在了画上,因此就将笔落在画上留下的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当献给孙权之后,孙权以为是上面落了只苍蝇,抬手就想弹掉苍蝇。”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中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儿童通过玩墨,玩笔让其观察笔的运用,如侧画,坚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儿童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儿童掌握国画几种常用的用笔方法,如运笔有中峰、测峰、拖笔等。我们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二.教学内容广,促进儿童发展思维。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