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测评探索思考去年下半年,**县在15个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试点工作,通过无记名投票测评和量化得分的形式,给每位党员评分、排名、定等次,使参加测评的698名农村党员深受教育,影响并促动了全县广大农村党员自觉保持先进性,进而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坚强的组织基础。一、开展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的背景和成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后,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课题。总结以往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深深感到:要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须以新眼光捕捉新动向、用新思维打造新载体。就我县而言,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增强,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和形象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党员个人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党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至关紧要。而实际工作中,虽然各村广泛开展了党员服务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但由于党员个人素质有高有低,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部分农村党员服务群众和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部分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够正常,不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维护党内和谐。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受条第1页共5页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三会一课”等常规的组织生活在一些村没有得到正常开展,党员过组织生活的次数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久而久之,造成党员对组织生活由盼望、渴望变为失望、无望,随之淡化了党员意识和组织意识,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不利于维护党内和谐,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相悖。三是有的村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对党员的触动作用有所弱化。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并开展以来,对党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触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党员思想认识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有的村党支部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现象,使得民主评议对党员的触动作用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民主评议过程中习惯于照搬“老一套”,评议效果一般,同一档次的党员排不出先后,全都“一个档次一个样”,加上评议的范围又局限于党内,没有注意发动群众参与,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真实形象。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我们从创新民主评议党员模式入手,借鉴我县一年一度民主评议县直单位股级干部的经验做法,在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在XX市率先开展了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698名参与形象民主测评试点的党员中,有127名评定为优秀,其中列入村组后备干部22名;有14名评定为基本合格,其中目前诫勉成效较好的13名,成效不明显而延长诫勉期的1名;还有1名评定为不合格并已劝其退党。二、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的具体运作方式在开展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试点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结合各村实际,集中时间,统一步调,主要采取“六步操作法”来展开:一是分类制定评价标准。为切实增强形象测评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我们将参评党员分成村组干部党员、55岁以下在家普通党员、55岁以上在家普通党员和在外流动党员四个类别,参照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总结提炼出的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第2页共5页基本标准和具体要求,分别制定了四个类别党员的具体评价标准,并各有侧重。比如,对村组干部党员重点评议其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