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摘要: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城乡两地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城乡差距;就业一、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性别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处于一个“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分化的社会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性别不同要求的出现,人们在这个十分明确的性别二元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作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然而,性别的划分仅仅依赖生理差异来决定是否合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又是否合理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的考察中发现,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蒙杜古马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想象中男人的行为;德昌布利部落中男人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敏感、脆弱、爱美,而女人则像男人一样勇敢、独立。根据考察,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法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内规定的男女服饰、举止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由此可见,性别的划分只是简单绝对的划分,也不仅仅取决于“非男即女”的生理差异。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性别有不同的认定,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并不仅仅代表是生理差异的区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二)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概念可以按照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区分。男女的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官等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为生物性别——Sex,男女社会分工、性别角色、气质、能力等身份特征是社会性别——Gender。生物性别确实是人类生理差异的事实,但社会性别却不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以及对于他们的性别期望更多地是从社会性别层面出发的。社会性别被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以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为基础的文化构建,这种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秩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多在文化层面显现出来。这就表明了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印证了波伏娃在《第二性》的著名格言:“女人并不是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可见,社会性别所表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发展成型的男女两性在气质、思想、行为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个概念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女性发展的全新观角。(三)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经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就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女大学生曾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调查中77.3%的男生及91.8%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求职比男大学生难;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73%,明显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生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率达到21.3%,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起薪为一五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这一调查结果无一不在说明女大学生求职的艰辛,她们不仅要像男生一样面对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严苛要求,同时还要面临社会性别给他们带来的重重困境。性别壁垒成为女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障碍,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因此失去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四)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是不同的。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自己对事业的欲望和追求,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