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说课稿1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小学秦兴锋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黄河的主人》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震撼人心的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对黄河的壮观景象能通过诵读具体的语言文字获得初步认识,借助想象,也能初步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的惊险。但是黄河的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学生并未亲眼目睹,更没有看到过羊皮筏子在河面上鼓浪前进的景观,因此学生表达感受的语言一定缺乏感染力,无法唤起内心深处震撼人心的情感。因此我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图文、创设情境,再现震撼人心的壮观景象,引导孩子不断自主挖掘潜伏在文章语言深处的韵味,体味人物的精神品格。(三)教学环境分析这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立足文本,紧扣重点段,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片、充满激情的音乐等,充分利用白板技术和视频交互系统的交互功能,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使语言文字鲜活、灵动起来,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吟咏品味,完成语言的内化和积累,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2.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体会羊皮筏子的惊险。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体会羊皮筏子的惊险。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黄河气势【整合点一:创设情境,直面黄河,情感铺垫】考虑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学生对黄河的直观感受并不多,课堂的热度需要调动。一开始,我播放一段《黄河颂》的交响曲,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学生的情绪开始升温。紧接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又一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教师适时追问: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直观的感受中得到激发。然后,利用白板的实时书写功能,我在中国地图上勾画出黄河的流经线路。这样一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的河流,谁又会成为他的主人呢教师的激情导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2(情境创设是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只有当情境的感染力足以穿透每一位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的时候,强有力的“课场”才会真正形成,课堂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整合点二:抓住难点,实时交互,有效突破】再优美的文章,只有先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懂读透。在活动一的学习中,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对生字词,读顺每句话。在全班展示的环节中,我充分利用了白板交互性强的优势,设计了闯关游戏。比如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学生在作出辨别之后,适时把错误的读音删除,将正确的读音加以巩固。再比如课文中的这些词语需要学生积累运用,在学生正确认读之后,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词义进行归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展示课文朗读,理清课文的脉络,扫除阅读的障碍自然水到渠成。(初读课文是完成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应用白板的即时删除、拖拉移动等实时交互功能,更加简便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识字和课文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三)细读课文,体会筏子之险【整合点三:直观引领,品悟情感,深层对话】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活动二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2、3两个自然段,细心品读,圈划出描写作者看到羊皮筏子后感受的语句,朗读体会,写下点滴感受。在随后的全班交流中,通过一组图片先让学生了解羊皮筏子的构造特点,再利用白板的聚光灯效果,将黄河的壮观气势与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轻形成鲜明对比,反复品读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语句,感受筏子之险。(此时,直观的视觉冲击,生动的语言描写,反复的诵读品味,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