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杨礼赞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2.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重点:1.品味本文的语言及情感之美,理解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理解运用象征手法的原因,感悟文章描写黄土高原所见所感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是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婆娑(suō)秀颀(qí)主宰(zǎi)虬枝(qiú)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旁逸斜出(yì)无边无垠(yín)拓展: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1)过了一个多钟头,我们终于到了一座古刹(chà)门口,于是赶紧刹(shā)车,把车子停靠在边上。(2)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峰上发现了贝壳(ké),这证明了地壳(qiào)是在不停地运动。3.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地域的界限。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2)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3)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4)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5)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为什么说是“礼赞”?课文题目运用“礼赞”这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看似白杨实则北方农民以至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初读课文时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图。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问题二:二读课文,把握要旨。1.文章分别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还具体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示例: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第五段),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性格。2.文中“白杨”象征了什么?“楠木”象征了什么?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白杨”象征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作用:首先,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达到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的目的。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拓展: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示例: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问题三:再读语句,寻味美点。1.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品味下列语句。(1)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起了渲染作用。作者又用问答句提醒读者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2)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示例:直抒胸臆,借评论楠木,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出愤慨鄙弃之情。...